從“80后是垮掉的一代”“90后是廢掉的一代”到“00后是躺平的一代”,輿論對年輕人的評判如同“擊鼓傳花”一般,從80后、90后一直傳到了00后。
“垮掉的一代”這個說法是個舶來品,最早由作家杰克·凱魯亞克提出。二戰(zhàn)后,美國青年人被稱為“垮掉的一代”“無可救藥的一代”。
在國內,關于“年輕人會不會垮掉”的爭論也長期一定程度上存在。認為“年輕人會垮掉”的理由各式各樣,有的認為年輕人“不扛事”,有的覺得他們“太自我”,還有的說這屆年輕人“胸無大志”。
不禁要問,“垮掉的一代”真的會垮掉嗎?
圖源:視覺中國
一
在魯迅先生筆下,九斤老太因為自己的丈夫生下來九斤,兒子八斤,孫子七斤,曾孫女六斤,就常常感慨“一代不如一代”。其實所謂“年輕人會垮掉”的論調,與“一代不如一代”的說法如出一轍。以現(xiàn)在的視角來看,為何年輕人會被認為是“垮掉的一代”?
認知的偏見。從心理學角度來看,人們常常習慣于用自己的長處去對比別人的短處,比如喜歡閱讀的人,就會覺得現(xiàn)在的年輕人都不愛看書;喜歡勞動的人,認為年輕人都不如自己這一輩愛勞動。同時,記憶是有“美化功能”的,讓人常常不自覺地夸大自己年輕時候的能力和品質,從而導致有人會得出“現(xiàn)在的年輕人不如自己”的結論。
觀念的差異。每代人成長的環(huán)境不同,接受的信息不同,自然而然形成了觀念上的差異。而隨著社會的快速發(fā)展,傳統(tǒng)觀念與新觀念不斷發(fā)生碰撞?,F(xiàn)在的年輕人崇尚自由、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敢于挑戰(zhàn)傳統(tǒng),在必要時敢于說“不”,有時候不怕“得罪”人,也容易被解讀為不夠成熟、不值得被信任或“委以重任”。
輿論的放大。年輕人是網絡時代的主力軍,他們在社交媒體上的言行經常受到關注。輿論是一個擴音器,偏好于將一些個體行為、個別現(xiàn)象渲染放大,令人誤以為這是某個群體的普遍現(xiàn)象。譬如年輕人中,“上班”和“上進”當然是主流,但輿論更關注的卻是“上香”的那一部分。
歷史上無數(shù)案例告訴我們,沒有一代年輕人會垮掉,關于“年輕人會垮掉”的論斷無疑是片面的。
近代以后,在民族危亡之時,李大釗、陳獨秀、毛澤東、周恩來等熱血青年為民族事業(yè)奔走呼號。1921年,平均年齡只有28歲左右的中共一大代表在上海、嘉興醞釀了開天辟地的大事業(yè);
革命戰(zhàn)爭年代,年輕人前仆后繼,將生命定格在了保家衛(wèi)國的血戰(zhàn)中,裘古懷犧牲時26歲,董存瑞犧牲時19歲,劉胡蘭犧牲時僅15歲……而更多人甚至都沒能留下自己的名字;
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一大批年輕人沖鋒在前,使得國家面貌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更有錢學森、鄧稼先等科學家在青壯年時毅然放棄國外的優(yōu)越生活和優(yōu)厚待遇,投身祖國建設;
當改革開放的號角吹響,年輕人又成為解鎖傳統(tǒng)觀念的急先鋒,奔赴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一線,搶占市場經濟的潮頭,讓港口、高樓從無到有,城市面貌煥然一新。
70秒看國產劇里的超燃青春 視頻來源:“新華社”視頻號
二
歷史的接力棒交到年輕人手上,他們同樣不會垮掉。當我們在形容這屆年輕人時,可以怎么形容他們?總的來看,這屆年輕人至少有以下鮮明特征。
迎戰(zhàn)迎考的主力部隊。沒有誰一出生就能擁有成熟的思想,部分年輕人有一些稚嫩的表現(xiàn)是十分正常的,但只要國家民族有召喚,社會有需要,他們都能站出來扛起責任擔當。
比如,3年疫情防控期間,諸多80后、90后甚至00后醫(yī)護人員、社區(qū)工作者、志愿者挺身而出,守護人民健康;北京冬奧會、杭州亞運會等,讓全世界看到了一批冉冉升起的00后新星;在鄉(xiāng)村振興之路上,廣大青年干部、大學生村官來到基層一線揮灑汗水、激揚青春。
觀念進步的有力推手。作為“平視世界”的一代,年輕人見過更多世面,人生有了更多選擇,也形成了更多元的價值取向。不管是“整頓職場”也好,謹慎對待結婚生育也好,都是他們對現(xiàn)實進行研判之后難得的清醒,也無不折射出年輕人對社會的洞察和反思。與此同時,他們的觀念也推動著社會整體觀念的迭代。
創(chuàng)業(yè)創(chuàng)新的先鋒力量。數(shù)據(jù)顯示,在以創(chuàng)新創(chuàng)意為關鍵競爭力的行業(yè)中,青年占比均超過50%。比如,讓一顆顆衛(wèi)星一飛沖天、閃耀星空的“北斗團隊”,平均年齡僅30多歲;之江實驗室智能超算研究中心團隊,近九成成員年齡在35歲以下。今天的年輕人,成長于社會加速變革的時代,擁有開放的思維、極強的學習能力,更展現(xiàn)出驚人的創(chuàng)新能力。
之江實驗室智能超算研究中心團隊,35歲以下成員占比近九成 圖源:“央視新聞”微信公眾號
三
在五四青年節(jié)到來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向全國廣大青年致以節(jié)日祝賀和誠摯問候。他指出,“新時代新征程上,全國各族青年聽從黨和人民的召喚,在科技創(chuàng)新、鄉(xiāng)村振興、綠色發(fā)展、社會服務、衛(wèi)國戍邊等各領域各方面勇當排頭兵和生力軍,展現(xiàn)出自信自強、剛健有為的精神風貌?!?/p>
一個時代的精神風貌,總是在年輕人身上得到最生動的體現(xiàn)。一屆年輕人有一屆年輕人的勇敢,一屆年輕人也有一屆年輕人的難處。擁抱年輕才有力量,相信年輕才有未來。那么,年輕一代又該如何把握時代機遇?我們如何為他們的成長成才營造更好環(huán)境?筆者想到三對“大小”關系。
“小目標”與“大藍圖”。沒有一個時代和國家不需要年輕人,同樣也沒有人可以脫離時代和國家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雖然目前我們的國家在發(fā)展中還面臨著一些難題,但不可否認,這是一個機遇與挑戰(zhàn)并存的最好的時代。當每個年輕人都將自己的理想與國家的前途命運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把個體發(fā)展融入到“大藍圖”中,就更能找到發(fā)揮個人才干、實現(xiàn)個人價值的舞臺,“小我”與“大我”就都將迸發(fā)更大能量。
“小確幸”與“大時代”。經濟社會的快速發(fā)展和變革,給年輕人帶來了更多選擇和機會,年輕人確實擁有了更為優(yōu)渥的物質條件,但也不可避免地增加了一些不確定性和挑戰(zhàn),面臨著諸多現(xiàn)實煩惱。許多年輕人在就業(yè)、婚戀、生育上的選擇,既有理性的考量,亦有不少難言的無奈,在工作上甚至背負巨大壓力,內心的焦灼時常不為外人所知。除了社會層面多給予年輕一代以理解和尊重,相關部門也應當盡可能體諒年輕人的不易,在就業(yè)、教育、住房、醫(yī)療等各項制度和社會公共服務上持續(xù)進行完善,讓年輕人多一些“小確幸”,少一些后顧之憂。
“小溫情”與“大道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活法”,一味用過去的經驗和道理來“一刀切”地評判今日的年輕人是無益的。這屆年輕人并沒有辜負時代,即便偶爾有自嘲與“躺平”,只是很多人面對生活的一種自洽,他們一直以這一代人自己的方式往前走。對于他們,用溫情而善意的建議替代自上而下的苛責,用平等而坦誠的溝通替代高高在上的說教,用將心比心的換位思考替代先入為主的“貼標簽”,相信代際之間的溝通會更加舒暢、有效。
正如有人說,沒有人永遠年輕,卻永遠有人正年輕。沒有一代年輕人會垮掉,一個國家最有朝氣、最有銳氣的也正是年輕一代?;赝麣v史,青年人從不缺席國家民族發(fā)展的關鍵時刻,往后的他們也不可能缺席,一代代青年,都會以一浪又一浪思想、一根又一根脊梁,撐起屬于他們的“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