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戒八戒午夜视频_国产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不卡_乡村大坑的性事小说_女人脱裤子让男生桶爽在线观看

風聲丨央媒官媒集體批判“戰(zhàn)馬行動”,這不是愛國是害國

作者|張豐

視頻博主“戰(zhàn)馬行動”,跑到南京一家商場,指控該商家玻璃上的招貼畫有日本元素,是“賣國行為”,報警后,商家不得不整改。

經過網友對比原圖,發(fā)現那就是普通的招貼畫,和日本一點關系都沒有。善良的人這次沒有退縮,不斷有人在網上揭發(fā)“戰(zhàn)馬”的行為,包括央視網在內的官方媒體也開始批判他擾亂市場秩序,最終戰(zhàn)馬的行賬號被封。

這可能是一個標志性事件。希望從此之后,打著“愛國”“反日”旗號,橫沖直撞,甚至干擾商家經營的行為,將不會得到縱容,也希望平臺能夠進行甄別,不要縱容和鼓勵這樣的博主。

有人搜索發(fā)現,“戰(zhàn)馬行動”的主賬號雖然被封,但是他公司注冊的別的賬號還有,而且“戰(zhàn)馬”還在行動。在一個視頻中,他稱包括“央視網”在內的機構媒體,是“幾個水軍”對他進行污蔑。

圖片來源于網絡

除了打著“愛國反日”大旗外,“戰(zhàn)馬”還標榜自己是“農民的兒子”,是底層和正義的代表,反抗資本家的剝削,他曾經到一個商家那里質問對方為何賣那么貴,還有沒有良心。

看起來這有點匪夷所思,其實這已經成為視頻平臺的一個“創(chuàng)作門類”,而且這樣的內容,許多人喜聞樂見,流量很大,平臺算法也優(yōu)先推送,推波助瀾。這又反過來促使“戰(zhàn)馬”們的行動更加激烈——越是有激烈現場感的視頻,越容易獲得更大流量,這就“愛國生意”的完美閉環(huán)。

不要說南京的普通商家,即便是南寧地鐵這種國有機構,也因為一把折扇的照片,被人截取、放大局部,指控“有日本元素”,而不得不整改??梢?,“戰(zhàn)馬”們已經構成某種現實力量。

一個重要的問題是,為什么“戰(zhàn)馬”們總能夠得逞,貌似戰(zhàn)無不勝呢?

回顧最近幾年微博等社交媒體會發(fā)現,打著“愛國”旗號挑起網絡紛爭的事時有發(fā)生,涉及到非常多的品牌。外國品牌的宣傳和廣告在中國動輒得咎,網友鋪天蓋地的批判之后,地方的“相關部門”跟進行動,盡管表態(tài)大多是“調查”“約談”,但結果形成一種“只要愛國至上,即使事實和道理欠奉,也會被縱容”的網絡文化。

在對“戰(zhàn)馬”進行批判時,媒體首先會強調,愛國沒錯——這當然是對的,但肯定這一點,不等于認同“戰(zhàn)馬們”的邏輯。

因為一個更本質的問題是:如果南寧地鐵通道的宣傳畫和南京商場的招貼,真的使用了日本元素,是不是就違法了中國的法律,是不是就是不愛國的錯誤?中國的商家,還能不能使用外國元素?包括使用和日本有關的元素?

應該看到,不管是在日本、美國還是歐洲,中國元素也很常見,很多地方有專門的唐人街。紐約法拉盛,方圓一公里甚至全都是漢語,這是全球化時代的正常景象。中國要實行對外開放,積極融入世界經濟,很難把“外國元素”拒之門外。

中國作為一個融入全球經濟、文化的國家,自然有足夠的胸懷允許“日本元素”的存在。日本曾經侵略過中國,但現在雙方是正式建交國家,領導人也都強調中日友好,中國城市的日料店日本元素多一點,難道就會對中國文化造成什么沖擊?事實上,日料店的店員大部分都是普通中國人,要掙錢吃飯,他們也會照章納稅。

以常理心來理解,類似某地穿和服女孩在鬧市被警察拉扯這樣的事件,其影響是十分惡劣而深遠的。一方面,它會助長“戰(zhàn)馬”這樣的人為了流量不斷去“暴力沖擊”,另一方面,也可能真的“嚇跑”一部分日本人和日本企業(yè)。如果一個地方不想閉門搞發(fā)展,不想拒絕外資,就應該禁止發(fā)生這樣的事件。

最近國家?guī)讉€部門都出臺了擴大開放的政策,中國推動和多個國家的“相互免簽”,甚至進行“單方面免簽”,都是在歡迎外國友人到中國來;很多人都在熱議“金融保險對外資開放”,這也說明吸引外資仍然是中國推行的經濟政策。而一些地方的統(tǒng)計數據顯示,對外招商引資情況并不樂觀。在這種背景下,對“戰(zhàn)馬行動”封號的處理,可以理解為一種警告。相關部門并不認可他這種“狹隘極端愛國”(實際上是害國)行為。

這種考量,應該是基于真正開放的價值觀和法治理念,而不僅僅是權宜之計。

讓我們還原“戰(zhàn)馬”的“南京戰(zhàn)役”。在他挑釁商家,大吼“這里是南京不是東京”的時候,商家到底應該怎樣應對?正確的做法,應該是請保安把他轟出去,或者報警處理。

但是,商家沒報警,“戰(zhàn)馬”反而報警了。商場運營方被約談,要求商戶整改。這是一個錯誤的決定,執(zhí)法人員未見得真贊同“戰(zhàn)馬”的看法,其行動的邏輯更可能是“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愛國總是沒錯的,對商家提一下要求也不過分。

圖:涉事商場要求被整改 / 來源:網絡

但是,這實際上被“戰(zhàn)馬”利用了,成為他視頻中的“演員”或者“道具”,因為這樣的事件,只有通過視頻傳播出去才有價值,才能獲得流量并變現。

不管是商家、商場還是執(zhí)法人員,都屈從于一種政治正確的邏輯,沒有人意識到“戰(zhàn)馬”的行為,已經涉嫌干擾正常市場秩序,妨礙他人合法經營。這就是問題的關鍵所在。這種政治正確構成對社會的一種壓力,它可能出現在課堂、車站以及商場,對社會和經濟秩序造成破壞。

因此,我呼吁商家、商場向“戰(zhàn)馬”發(fā)起維權訴訟,討回損失,并且在法律上形成一種“判例”,讓法律告訴人們,“愛國”的界限到底在哪里。類似事件,都應該在法律的框架內解決,中國已經有足夠成熟的法律體系,應該能夠保護商家和個人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