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huán)球時報綜合報道】編者的話:德國《世界報》日前發(fā)文,稱歐洲正在形成德法之外的新權力中心,而這種變化并不利于柏林和巴黎。俄烏沖突爆發(fā)后,歐美多家媒體都對歐洲權力格局變化進行討論,認為歐盟委員會、波蘭、意大利等機構和國家正在成為該地區(qū)的多極,而出現(xiàn)這一現(xiàn)象的重要原因就是德法兩國遭遇巨大內部危機,“德法引擎”動力不足。歐洲正在面臨多事之秋,而讓事情更糟的是,剛上臺的美國新政府已經宣布將向歐盟加征關稅。在這種情況下,如何保護自身利益成為歐洲各國政要和媒體近期熱烈討論的話題。
多極化趨勢日益明顯
“這些新權力中心繞開了德法?!睋?jù)德國《世界報》日前報道,歐洲的權力格局正朝著不利于德法的方向轉變,正在形成新的、強有力的軸心,尤其是在移民、經濟和防務領域。文章認為,過去兩年,在移民政策領域,奧地利、荷蘭、丹麥和匈牙利等歐洲中等國家起到主導作用;在防務方面,盡管在總額上,德國是向烏克蘭提供援助最多的歐洲國家,但從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來看,波羅的海和斯堪的納維亞國家走在前面;在地緣戰(zhàn)略方面,東歐和北歐國家的重要性提升;在經濟發(fā)展方面,不僅波蘭和斯洛伐克等中東歐國家的成績亮眼,南歐國家也很突出。
上述文章只是歐美媒體討論歐洲權力格局變化的最新一篇。近兩年來,不少西方媒體和學者認為歐洲出現(xiàn)了德法之外的新權力中心。去年10月,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歐洲問題學者克拉克森在美國世界政治評論網(wǎng)站發(fā)文,表示歐盟一些“邊緣國家”如今是布魯塞爾的權力玩家,文章的不少觀點都與《世界報》上述文章類似。
“歐洲出現(xiàn)了其他權力和領導力來源?!睋?jù)德國《國際政治》季刊此前報道,歐洲多極化趨勢日益明顯,出現(xiàn)了德法之外的權力中心,包括以歐盟委員會為代表的歐盟機構以及意大利和波蘭等國。其中歐盟委員會似乎渴望實現(xiàn)一個更加“地緣政治化的歐盟”,包括波蘭在內的東歐國家“改善了形象”,而在烏克蘭問題上,意大利需要成為歐盟的重要討論方。
丹麥國際問題研究所去年11月發(fā)表題為《權力東移:波蘭崛起為歐洲戰(zhàn)略參與者》一文,認為俄烏沖突爆發(fā)之后,歐洲的地緣政治中心向東轉移,而波蘭的經濟增長、地區(qū)領導地位和國防角色鞏固了其在歐洲大陸權力結構中的主要力量地位。文章稱,波蘭是歐盟人口第五大成員國,也是歐洲增長最快的經濟體之一,波蘭的政治地位源于其日益融入西方政治和安全框架,包括1999年加入北約和2004年加入歐盟,這為波蘭在與法國和德國的“魏瑪三角”以及與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的維謝格拉德集團等區(qū)域合作機制中發(fā)揮關鍵作用奠定了基礎?!叭A沙在關鍵時刻成為歐洲政治中心”,奧地利《標準報》近期發(fā)表的文章也持類似觀點,認為波蘭在歐洲防務、經濟方面的作用不斷增大。據(jù)法國《言論報》報道,波蘭總理圖斯克最近公開表示,歐洲必須“覺醒”,并開始以波蘭的方式思考問題。
《紐約時報》則認為,在“無人掌舵的歐洲”,意大利迎來了自己的時刻。文章稱,隨著德法面臨巨大挑戰(zhàn),梅洛尼領導的意大利政府看起來像是“穩(wěn)定的避風港”。在經濟上,意大利也展現(xiàn)出相對的彈性。對于羅馬更有利的是,歐盟內部右翼力量增強,而梅洛尼與美國總統(tǒng)特朗普關系較好,能在調解歐洲與美國緊張關系方面發(fā)揮作用。
北京外國語大學區(qū)域與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崔洪建在接受《環(huán)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在一定程度上,現(xiàn)在歐洲內部的權力結構變化就像國際形勢變化的鏡像,全球層面的多極化落到歐洲就是此前以英法德“三駕馬車”或法德軸心為代表的中心邊緣秩序難以為繼,出現(xiàn)去中心化趨勢,且可能出現(xiàn)歐洲內部小多極化態(tài)勢。崔洪建補充說,德法曾想拉攏意大利填補英國“脫歐”后留下的真空,但意大利在政治及內外政策上與法德等西歐國家不同,具有明顯的南歐國家特色,在移民等問題上難以協(xié)調。后來出現(xiàn)過法德波“魏瑪三角”,但如今歐洲內部無法再復制英法德模式,現(xiàn)在需要“法德+其他國家”的新大國協(xié)調,形成新的體現(xiàn)大國協(xié)調的權力中心。
弱化的“德法引擎”能否驅動歐洲?
上述西方媒體在討論歐洲新的權力中心時,基本都會提到德法兩國近期遭遇的困境。據(jù)法國《言論報》報道,自去年國民議會提前選舉以來,法國執(zhí)政聯(lián)盟失去多數(shù)席位,政府頻繁遭遇反對黨彈劾威脅,預算案難以通過,迫使總統(tǒng)馬克龍將更多精力投入內政。
法國絲路商學院教授、施耐德集團前高管阿祖萊對《環(huán)球時報》記者表示,該國政治格局的碎片化和立場的兩極分化趨勢愈發(fā)顯著,造成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包括國內分歧加劇,使政治妥協(xié)變得更加困難;全球化、生態(tài)轉型及不平等的加劇,使民眾的需求變得復雜且矛盾等。阿祖萊認為,在歐洲層面,法國政局的不穩(wěn)定具有雙重影響,包括可能拖慢某些項目的推進以及促使其他國家重新審視歐盟的治理模式,加強合作以應對共同挑戰(zhàn)。
在“紅綠燈”政府宣告解體后,德國將于今年2月23日提前大選?!都~約時報》報道稱,這將是德國70多年來的第四次提前大選,反映出德國政治進入了一個更加分裂和不穩(wěn)定的時代。德國的政治不確定性可能會持續(xù)更長時間,新政府要等到各方就聯(lián)盟達成一致后才能成立,時間可能是今年4月或5月。
除了政治問題,如何保持經濟增長也是德法面臨的巨大挑戰(zhàn)。根據(jù)法國國家統(tǒng)計和經濟研究所近期發(fā)布的最新預測,2024年全年,法國經濟增長是1.1%。預計2025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法國GDP的增長率都只有0.2%。德國聯(lián)邦統(tǒng)計局1月15日公布的數(shù)字顯示,2024年,德國經濟萎縮0.2%,而2023年,德國經濟萎縮0.3%。德國央行已下調對德國經濟的預測,2025年估計僅有“迷你型”增長——0.2%。
基于德法兩國面臨的巨大挑戰(zhàn),不少歐美媒體認為驅動歐洲的“德法引擎”動力不足。例如法國《世界報》近期稱,“法德引擎”陷入“死機”,兩國都在經歷各自的政治難關,法德間的關系也更加脆弱。奧地利《標準報》認為,德法這一“歐盟引擎”無力運轉。
崔洪建認為,法德模式的維持需要一些必要條件,其中首要的是兩國內政相對穩(wěn)定,但這并不容易實現(xiàn)。此外,兩國國內極右翼勢力上升。即使這些力量短期內不執(zhí)政,其主張也會對主流政黨產生影響。如今,德法都在不同程度上往本國利益方向撤退,國內民意主流要求先解決自身問題,維護好本國利益。這種未來5年甚至10年的趨勢使兩國合作意愿和能力下降,難以回到“法德軸心”解決歐洲大部分事務的局面。
不過,歐洲輿論普遍認為,很難有其他國家能在歐洲問題上代替德法。據(jù)法國《言論報》、美國《紐約時報》等媒體報道,波蘭的經濟規(guī)模較小,人口也僅有3700萬,而法德兩國占歐盟GDP總量的41%左右,法國人口有6600萬,德國有8300萬。還有一些政治分析人士對意大利的穩(wěn)定能否轉化為在歐洲發(fā)揮更大的領導作用持懷疑態(tài)度。歐亞集團歐洲事務負責人拉赫曼稱,盡管梅洛尼的影響力比預期更大,但她不代表歐盟主流立場,難以團結27個成員國及歐盟機構。在建立廣泛的國家聯(lián)盟方面,沒有任何國家可以取代法德協(xié)調的作用。
“弱化的‘德法引擎’仍能驅動歐洲。”德國《國際政治》季刊認為,考慮到德法在經濟、軍事和政治上的綜合實力,很難想象有其他國家能替代兩國。考慮到歐洲今天面臨的巨大安全挑戰(zhàn)和根本性問題,柏林和巴黎必須設計一種以結果為導向的新工作關系。兩國可以利用各自的優(yōu)勢,以互補和協(xié)調的方式使用它們,而不是不惜代價地在所有問題上趨同。德法還應該承認歐洲日益增長的“多極化”,并努力制定集體議程。在不斷變化的歐洲秩序中,“德法引擎”也需要擴大,與波蘭組成的“魏瑪三角”模式是共同轉變歐洲領導力的一個非常有希望的途徑,三國加強與英國的關系,將“魏瑪三角”變?yōu)榉ǖ掠⒉ā八妮嗱寗印?,也能成為歐洲的新動力。
馮德萊恩這次沒贊美跨大西洋友誼
“歐洲領導力出現(xiàn)重大癱瘓?!睋?jù)法國《言論報》近期報道,在美國新政府上臺的特殊時刻,法德因內部政治危機而陷入癱瘓。在特朗普入主白宮后,歐洲將在烏克蘭危機、貿易等問題上面臨重大挑戰(zhàn)。奧地利《新聞報》認為,歐洲出現(xiàn)了“危險的權力真空”,巴黎和柏林的政治僵局是歐盟的主要擔憂。
崔洪建表示,美國新政府上臺對歐洲沖擊最大,一旦華盛頓改變對歐政策,后者在利益上可能遭受巨大損失。如今歐洲內部矛盾多,對美依賴增大,而美國則有更多牌可以打,除經濟牌外,還有安全牌、能源牌,甚至是政治牌。歐洲極右翼勢力上升,美國一些力量可繞過國家間關系,直接通過政治影響歐洲極右翼,使法德等國陷入政治脆弱境地。
1月21日,剛剛上臺的特朗普就威脅對歐盟加征關稅。BBC稱,除了在經濟和防務問題上采取“美國優(yōu)先”政策外,讓事情進一步復雜的是,對美國新政府來說,貿易和防務并不是兩個獨立的問題。
法新社援引歐盟貿易委員東布羅夫斯基斯的話稱,歐盟隨時準備捍衛(wèi)自己的利益。據(jù)“德國之聲”等媒體報道,歐洲議會人民黨黨團主席韋伯呼吁,如果美國實施針對歐洲商品的高關稅,歐盟應采取反制措施。馬克龍呼吁歐洲覺醒,稱應增加國防開支,減少對美國的依賴。西班牙首相桑切斯稱,歐洲每個人都必須站起來,抵御美國新政府的一些經濟、技術和媒體力量。
歐委會主席馮德萊恩1月21日在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發(fā)表的講話值得關注。美國“政治新聞網(wǎng)”稱,這是馮德萊恩在美國新政府上臺后首次發(fā)表重要政策演講。她沒有直接批評美國,也沒有按照傳統(tǒng)對跨大西洋伙伴關系進行高度贊美,對俄烏沖突也只是簡單提到。相反,她的講話很多都是關于歐洲作為全球經濟參與者地位的內容,重點提到了南美、非洲、印度等地區(qū)和國家,并計劃對其中一些國家進行訪問。馮德萊恩強調歐洲將繼續(xù)尋求合作,不僅與其“志同道合的長期朋友”,而且與任何與歐洲有共同利益的國家合作。
不過,據(jù)BBC日前報道,馮德萊恩此前也提出歐洲可以購買更多美國液化天然氣,以緩和與華盛頓的關系。歐洲央行行長拉加德建議歐洲領導人采取“支票簿戰(zhàn)略”,與美國談判,而不是對其關稅進行報復。
對歐洲如何與美國新政府打交道,崔洪建認為,在經貿、安全等具體領域,歐洲逐漸放棄了對美幻想。他們希望通過談判對話影響美國新政府,利用特朗普個人及美國政治特點施加影響,讓特朗普進入歐洲人熟悉且有優(yōu)勢的談判氛圍;二是歐洲盡量將問題技術化,不上升到政治或安全層面,通過談判和技術手段解決分歧。不過,由于歐洲內部尚缺乏明確且堅定的共識,通過向美妥協(xié)、盡量避免歐美關系變化的硬著陸,是目前歐洲采取的整體應對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