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員 李長需
北大副教授李植“跨欄”進出校門,引發(fā)關(guān)注,“大學校園該不該開放”的話題沖上熱搜。
據(jù)李植介紹,北京大學現(xiàn)在進出校門要刷臉,但是他沒有授權(quán)學校使用他的人臉識別信息,刷不了臉,進出學校需要門衛(wèi)查驗工作證后放行。因為查驗工作證經(jīng)常要耗時十幾秒,他往往直接跨過閘機欄桿就進去了,門衛(wèi)都認識他,一般不會攔截。
但是最近一天入校時,保安在校園里追了他半天,跑步?jīng)]追上又騎自行車追。最后以李植向保安出示工作證結(jié)束。而在出校時,又被門衛(wèi)攔著要求刷臉,否則不能出校,最后他又是跨欄出校。
大學校園要不要開放,已經(jīng)討論了多次,但好像再怎么討論,不少高校依然巋然不動,甚至“大學的門”還越關(guān)越緊,對自己的教職工,也開始“刁難”。
其實,北大校園已經(jīng)半開放,今年7月8日,恢復了校園預約參觀通道。
但這種有限開放,并不是李植副教授所希望的那種。李植所希望的“開放”,是所有人不需要檢查證件就可以進入校園。但這種“開放”被批過于“理想”,認為校外人員涌入校園,會擠占學校的教育資源,影響學校的教學秩序,還會帶來安全問題。
校方的擔心有一定的道理,但不能因為擔心,就因噎廢食,關(guān)起門來自己過日子,這又違背了高校的辦學性質(zhì)。公辦高校的辦學資金來源于公共財政,公立大學的校園本質(zhì)上是一種公共資源。高校校園的開放是符合公共資源利用原則的,是高等學校應承擔的一項義務和責任。這道理估計都懂,但懂是一回事兒,實不實行又是另外一回事兒。
現(xiàn)在不少高校,都在追求世界排名,也都在追求現(xiàn)代治理,而大學的開放度,正是諸多考核的考量因素,也是高?,F(xiàn)代化治理的標識之一。如果高校依舊故步自封,連一個大門都不敢打開,還怎么好意思跟世界競爭。
李植副教授“跨欄”進校門,像是一場行為藝術(shù),它用這種奇葩方式給高校提個醒:打開大學校門,是大勢所趨,無論如何,大學都應該理解公眾的期待,也應審視自身的現(xiàn)代管理措施,把校門打開,天塌不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