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品牌再次進軍芯片領域。
根據企查查提供的信息,2月18日,江蘇長晶科技有限公司發(fā)生多項工商變更,OPPO廣東移動通信有限公司和小米長江產業(yè)基金成為了長晶科技的新增投資人,雙方均出資950萬人民幣。而長晶科技的主要業(yè)務范圍,就涵蓋了半導體產品的研發(fā)、銷售與設計。
除了華為之外,小米和OPPO算是國內對芯片最有興趣的兩家手機品牌。小米曾推出過自研手機處理器澎湃S1,雷軍也在小米十周年演講上宣布小米不會在自研芯片的路上止步;OPPO也在2019年10月成立了芯片技術委員會,囊括了OPPO、realme和一加的諸多技術人員,成為了OPPO“馬里亞納計劃”技術攻堅戰(zhàn)的重要一部分。
從“買芯片”到“造芯片”,以小米為首的國產品牌經歷了切膚之痛。
缺芯,小米的切膚之痛
在2014—2016這三年,小米經歷了營收和銷量的雙重平臺期,一直以性價比主打的小米,在中國智能機市場增長觸頂?shù)谋尘跋?,遭到了國產高端旗艦和線下渠道的雙重夾擊。
作為性價比品牌,性能優(yōu)勢成為了彼時小米為數(shù)不多的賣點,但那時,高通推出的兩代旗艦處理器驍龍810和驍龍820都非常失敗,其糟糕的功耗設計讓小米旗艦飽受發(fā)熱之苦。而高通另一大客戶三星在經過詳細考量后,放棄了驍龍平臺,全系采用自研的獵戶座芯片,成功化險為夷。
高通的“翻車”讓小米意識到,處理器作為手機的頂級科技,不能全盤交到別人手里。2014年11月,小米就和大唐旗下的聯(lián)芯聯(lián)合成立了北京松果電子有限公司,并花費一億元向聯(lián)芯購買平臺授權,打造旗下第一款中端處理器澎湃S1。
雖然小米有想法,但聯(lián)芯團隊并沒有實現(xiàn)小米的芯片夢。澎湃S1的架構已經落伍,雖然它的紙面性能不錯,但落后的制程(28納米)意味著在性能相同的時候,S1的功耗將高于檔位對手(14納米),基帶實力的匱乏又讓S1的頻段支持輸給了市面上大部分低端處理器,功耗和通信的嚴重缺陷,讓消費者并不買賬。
澎湃S1的失敗,有相當一部分原因是小米的體量不夠,還無法在移動處理器領域當一個成熟的玩家。不過好在高通回到正軌,驍龍835、845表現(xiàn)優(yōu)異,小米在全球化、生態(tài)鏈等方向上也取得了成功,又回到了高速增長模式。但隨著政治環(huán)境與國內手機市場的變化,小米剛剛“起死回生”,又不得不重新考慮芯片問題。
#p#分頁標題#e#
如果說此前小米研發(fā)澎湃S1是為了找一個“避險芯片”,那么此后小米在芯片領域的動作,就是為了應對手機廠商越來激烈的白刃戰(zhàn)。
缺芯,“高端化”是空中樓閣
2018年,高端化成為了橫亙在國產手機面前的一道坎,對于小米和OPPO來說,自研芯片無疑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回顧蘋果、華為和三星的部分機型,相較于通用品牌,自研處理器在采購成本、生態(tài)聯(lián)通和部分性能指標上都有著較大優(yōu)勢,也打造了品牌旗艦的獨特賣點。
更可怕的是,在高端品牌心中,旗艦機只是一個開始。蘋果開始用iPhone SE圖謀中端用戶;華為則以麒麟810芯片為核心,在市場上勢如破竹;三星也多次與魅族、vivo等廠商合作,擴大獵戶座處理器的話語權,巨頭要下沉,受苦的必然是中高端品牌。
除了價格外,巨頭廠商在半導體上的持續(xù)投入也開始惠及手機的其他部分。例如手機攝影中非常重要的ISP圖像信號處理器,它可以對手機內部有瑕疵的數(shù)據(噪點、亮度衰減、色彩等)進行優(yōu)化。華為、蘋果和三星都已經推出了自研ISP處理器,更不用說各家瘋狂投入的AI學習芯片了。
在高端旗艦們的壓力下,OVM等廠商都開始積極投資半導體企業(yè)尋求差異化競爭,最標志性的莫過于電源芯片。2019年至今,小米投資了包括帝奧微電子、南芯半導體、納微半導體在內的多家充電企業(yè),其快充技術也因此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fā)展,如今,小米已經從3年前快充功率最低的大品牌,快速晉升到了第一個量產百瓦有線快充的充電巨頭,OVM在充電領域的進步已經快于蘋果、華為和三星。
小米長江產業(yè)基金投資一覽 圖片來源@機器之心
小米長江產業(yè)基金是投資半導體企業(yè)的主要部門,根據不完全統(tǒng)計,自研芯片的重點之一基帶已經納入小米長江產業(yè)基金的主要投資范圍中。2020年2月份,小米投資了主打通信基帶的翱捷科技,其擁有國內為數(shù)不多的5G全網通技術,小米也投資了與芯片設計相關的芯原微電子和泰凌微電子,為智能家居和手機的芯片設計鋪路。
而OPPO自然也不甘示弱,2017年,OPPO就成立了瑾盛通信和哲庫科技,經營范圍包括集成電路芯片設計及服務,開始從展訊、聯(lián)發(fā)科等公司挖人。過去一年,OPPO已經投資了瀚巍電子、微容科技等多家與芯片設計有關的公司,并將芯片研發(fā)中心落戶廣東東莞。
#p#分頁標題#e#造芯,離不開“天時地利人和”
但只要投資夠快,挖角夠多,芯片就能搞定了嗎?宏觀來看,蘋果、華為和三星在移動領域的叱咤風云,固然有其自身的努力,但也離不開背后的時代推動。
蘋果雖然在八十年代就已經有了關于自研芯片的“水瓶座項目”,但彼時蘋果的體量并不能支撐它的后續(xù)研發(fā)。在蘋果推出iPod、與英特爾合作后,蘋果才有能力收購互聯(lián)網泡沫破滅后大量被看低的中小企業(yè),并根據豐富的軟硬件開發(fā)經驗規(guī)劃其處理器戰(zhàn)略。
三星則抓住了韓國傾盡全力發(fā)展半導體的大勢,在政策和資金的保護下,三星進行了多年布局,完成了射頻技術的積累,并且遵循垂直整合戰(zhàn)略建設了屬于自己的晶圓廠。2000年代,三星就和ARM、高通等團隊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系,成為了全球手機供應鏈的重要一環(huán)。
圖片來自:彭博社
華為自研芯片的歷史也并不短暫,在2004年海思成立之前,華為就已經在交換機領域有了大量的芯片設計經驗,并乘上了臺積電代工的東風。海思成立之后,華為趕上了安保攝像的巨大需求,在IP攝像頭芯片、視頻編碼芯片等領域陸續(xù)獲得成功,華為在通信領域和芯片設計上的豐富積累,讓華為成功入局手機芯片。
2016 年全球編解碼芯片出貨占比 數(shù)據來源:IHS
不過即便如此,蘋果、三星和華為的自研芯片之路都不能算得上是一帆風順,蘋果的基帶缺口、華為的AP性能(CPU+GPU)、以及三星的高功耗都是困擾了他們許久的難題。
若想在芯片領域有所作為,資金和技術都是必不可少的。根據華為前員工的爆料,其芯片研發(fā)投入占總研發(fā)的40%,平均每年需要支出160億人民幣,高通、連發(fā)科的財報也顯示,其總研發(fā)投入每年約為200億人民幣。OPPO CEO陳明永曾在2019年表示,未來三年將投入500億元作為研發(fā)資金,但這包含了人工智能、AR等多個方向,小米2020年研發(fā)投入預計為百億規(guī)模,和當今芯片巨頭相比,二者的資金投入都不算多。
OPPO CEO陳明永
而時代也對OPPO、小米等廠家提出了更加苛刻的要求。隨著華為被制裁,芯片領域極為經典的Fabless代工模式如今飽受挑戰(zhàn),而小米被美國列入投資黑名單一事,也可能與小米在半導體領域的多項投資有關。除非搞定與芯片制造直接相關的晶圓技術,否則僅靠挖人和投資是很難做出成績的。
全球芯片代工比例 圖片來源:EPS NEWS
#p#分頁標題#e#鋒見認為,雖然小米和OPPO在芯片設計領域動作頻頻,但我們恐怕需要付出比以往更大的耐心,靜待這些企業(yè)成長。而對于這些企業(yè)來說,如何在環(huán)境和技術的限制下,利用現(xiàn)有的商業(yè)模式為研發(fā)輸血,又不至于被這些奢侈的“未來投入”拖垮,其難度恐怕不亞于半導體研發(fā)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