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那句話,光刻機救不了中國半導體。
(注意:28nm光刻機,這個稱呼本身并不太準確。因為光刻機大多數(shù)都是以光源類型來定義的,ASML最先進的光刻機并不叫3nm光刻機,而是叫EUV光刻機——EUV指的是它采用了波長僅為13.5nm的極紫外光源。不過,為了方便行文討論,本文姑且就將能用于生產28nm制程芯片的光刻機稱作“28nm光刻機”。)
人性的一大特點就是喜歡簡單,討厭麻煩,我們的大腦會自動給很多事情貼標簽以加快處理效率——這是千百萬年猿人老祖宗們留給我們的“遺產”,因為猿人們在面對猛獸的時候沒時間思考,發(fā)現(xiàn)一點風吹草動就需要立刻跑路。史前時代那些遇到事兒還仔細研究的猿人們,只怕來不及把自己的DNA延續(xù)下去,就已經(jīng)被劍齒虎給吃了。
但當人類發(fā)展到文明時代后,這種“保命機制”卻變成了一種尷尬的存在。文明時代的人類不再需要面對猛獸,但卻常常需要深度思考。而此時我們的大腦仍然是“偷懶”的老樣子,常常用最簡單的歸因取代本應長篇大論的分析與思考。
最近“國產28nm光刻機”傳說有望年底交付云云,又引起了不少人的討論。大腦“偷懶”后的歸因效應再度顯現(xiàn)——很多人覺得“國產28nm光刻機”出來了,中國半導體就牛逼了。
其實想想就知道:這種牽動國家前途與命運的命脈行業(yè),這種產業(yè)鏈極度漫長繁雜的高精尖行業(yè),怎么可能會因為這一個東西的成敗與否就“冰火兩重天”呢?
毛主席當年說“抗日戰(zhàn)爭急不得”,意思是說由于當時中日實力對比懸殊,我們是沒辦法對日本侵略者搞“決戰(zhàn)決勝”或者“速勝”的,必須一點點耗死對方——這就是所謂的“持久戰(zhàn)”。
現(xiàn)在的邏輯也是一樣的,半導體行業(yè)這么多年,別人的體系和我們的體系相比強大太多,想著靠一兩件設備就翻盤,這其實并不現(xiàn)實。
01 我們距離“28nm光刻機”還有多遠?
作為頂級廠商,絕對行業(yè)老大,ASML光刻機的供應商有5000多家,遍及全球。因此完全可以說ASML的光刻機是集合了全球智慧所制造出來的產品——你讓荷蘭人自己獨立制造,他們也是造不出來的——ASML的極紫外光源,用的是收購回來的美國Cymer,光學鏡片用的是德國蔡司,機電零部件用的是美國Sparton……
別說荷蘭了,“美帝”自己也是沒辦法100%自己生產的。
所以我們的任務真的很艱巨,在面對制裁的情況下,我們很可能要自己把這一系列的東西都給弄出來。
當然,這其實也有好處,因為不管最后國產化率結果如何,發(fā)展這些東西總比不發(fā)展要好——總還是有中國企業(yè)能拿出產品且賺到錢的。
先看一看國內部分做光刻機零部件供應商的水平吧。
僅以這幾家國內企業(yè)的水平來看,能加工28nm芯片的國產光刻機距離誕生確實可能還有一些距離。
理由很簡單:
先說光源,國內目前的光源還是193nm波長的ArF光源,當年ASML突破28nm制程時候用的也是193nm波長的ArF光源,這個基本上是一致的。
再說掩膜版,目前國內最先進的掩膜版目前圖形尺寸在180nm,正在攻關130nm——這個距離制造28nm芯片的要求還是有些距離。
再說工件臺,ASML當年崛起的一個關鍵操作就是用水的折射,讓193nm的深紫外線波長驟降到了134nm,實現(xiàn)這個操作的部件,就是浸沒式的工件臺。而國內目前最先進的、量產的工作臺還是干式非浸沒的,所以顯然還不太能實現(xiàn)28nm的技術要求。
由此可見,除非我們掌握了繞過ASML經(jīng)驗的新路線,有了一套全新的生產工藝,否則國產28nm光刻機的到來還是需要時間的。
02 兩年時間,中國半導體裝備進步如何?
2021年3月份的時候,我們寫過一篇講中國半導體裝備行業(yè)的文章——《光刻機救不了中國半導體》。在那篇文章里,局長主要提了兩個觀點:
第一,不要問芯片怎么樣,要問設備怎么樣——光刻機只是產線上的一個主要設備,其他設備的國產替代和追趕同樣重要。
第二,中國半導體裝備企業(yè)最缺的是實戰(zhàn)機會——我們需要讓越來越多的晶圓廠購買國產半導體裝備,需要讓國產設備有一線生產經(jīng)驗并且跟著一線經(jīng)驗不斷迭代。
兩年過去了,這兩句話其實依然沒有過時。
先回顧一下兩年前中國半導體裝備行業(yè)的一個概況,包括光刻機在內,幾種主流半導體裝備的指標滿足情況大致如下:
兩年時間過去后,國內廠商的追趕情況大致如下:
總體而言,兩年時間過去,中國半導體設備指標上的整體進步是非常顯著的,除光刻設備外,基本都已經(jīng)進入“28nm-14nm”——按照半導體行業(yè)的發(fā)展歷程,2010年前后,國際先進水平也就28nm,直到2015年才實現(xiàn)了14nm。
這是個非常振奮人心的消息。
不過,這并不意味著我們現(xiàn)在就能高興宣布“28nm芯片可以100%國產化了!”。
為什么呢?因為良品率。
03 提高良品率,國產半導體裝備的新任務
在實驗室條件下,我們大概率是可以造出100%國產化28nm芯片的,但如果放在現(xiàn)實的生產中,這或許就有點懸了。
可以說,良品率問題是制約國產半導體設備普及推廣的最重要因素,很可能沒有之一,制約的方面主要有兩個:錢和時間。
先說錢的事情:良品率保持在80%以上,生產企業(yè)才能實現(xiàn)止損盈利。但現(xiàn)實是:25%國產化的28nm制程生產線上,良品率就已經(jīng)掉到了75%,而隨著國產化率的提高,良品率也在不斷下降,50%國產化的情況下,良品率就已經(jīng)掉到60%了。
而臺積電的28nm生產線的良品率,是96%。
這也就意味著,要提高裝備的國產化率,就要面臨良品率的下跌,晶圓廠就要虧錢。工程師們必須盡快調試優(yōu)化,然后慢慢提高良品率,同時國家還必須在這段難熬的時間里給予資金支持和補貼,幫著企業(yè)續(xù)命。
再說時間的事情:設備進場之后也不是當天就能開始干活兒的,需要相當長一段時間的調試工作,且這個階段是沒有什么捷徑可走的。產線從建設完畢到量產,中間可能需要一年到數(shù)年的時間。而且,對我們來說,中間還疊加了提高國產化率的任務;另外,外面的廠商也在進步,ASML、應用材料、東京電子等等企業(yè)可一點也沒停下腳步哦。
哦,對了,提高良品率的好辦法之一就是裝備更先進的檢測設備,這樣可以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但是檢測設備的國產化率現(xiàn)在其實也并不高,所以這個部分我們也需要努力。
綜合來看,就是:想要高度國產化生產28nm及更先進制程的芯片,就需要連續(xù)不斷N多年如一日地投資投資再投資,不僅要投資半導體設備、材料企業(yè),還要投資下游的科技企業(yè)讓他們有動力采購國產芯片——這樣下游愿意買國產芯片,中游愿意用國產機器,上游突破設備做研發(fā)——然后就等著用錢燒出來一個未來。
不僅要氪金,而且要爆肝,然后才能追趕,最后實現(xiàn)超越。
其實半導體這個領域還是很適合中國的,因為結合韓國人當年發(fā)展面板行業(yè)的故事就能知道,芯片、面板都是需要那種非常有確定性的行業(yè),大家跟著摩爾定律往下走就行了(雖然現(xiàn)在似乎快走到頭了),這就非常適合中國這種大體量玩家狠狠砸錢然后按照市場規(guī)律發(fā)展——中國是全球最大的芯片消費國,一個國家吃了全球一半芯片產能。
我還是非常相信我們干這個行業(yè)的“資源稟賦”的。
你看看,這是一個光刻機能解決的問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