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松山湖大道—環(huán)城路堵過車嗎?
長久以來,位于同沙水庫北側的八一路—松山湖大道是承擔中心城區(qū)—松山湖的唯一快速通道,而近些年來,這條快速通道的交通壓力也日益增大。
好消息終于盼來:新松山湖第二通道——另一條連通中心城區(qū)與松山湖的快速通道將在同沙公園南側成型!
待到新松山湖第二通道建成通車后,松山湖大道的交通壓力將得到緩解,并將同步帶動沿線組團發(fā)展,加快中心城區(qū)、松山湖、濱海灣新區(qū)“三心”互聯(lián)互通。
新松山湖第二通道將成型
11月10日,東莞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公布了《縣道X241莞長路至沁園路段改造工程勘察設計》工程招標公告,提出將投資13.94億元(其中建安工程費為8.17億元)建設縣道X241莞長路至沁園路段提升改造工程(以下簡稱為“連馬路連接線”),全長約6.987km。
這與新松山湖第二通道有什么關系?
眾所周知,東莞市正在全力構建以中心城區(qū)—松山湖—濱海灣新區(qū)為“三心”的都市核心空間格局,但“三心”之間空間尺度過大,快速通道不足,聯(lián)系效率偏低。
中心城區(qū)與松山湖之間存在多個生態(tài)保護區(qū),其中尤以同沙水庫成為聯(lián)系兩個區(qū)域不得不繞過的天然阻隔。要想快速往返兩個區(qū)域之間,要么在同沙水庫以北走八一路—松山湖大道,要么走莞長路繞到同沙水庫以南再往東走支路。
長期以來,八一路—松山湖大道作為聯(lián)系兩個區(qū)域之間的唯一的快速通道,承載了過大的交通壓力,尤其是八一路—環(huán)城路段更是成為難以治理的重大堵點,新增一條快速通道尤為迫切。
把目光放到同沙水庫以南,會發(fā)現(xiàn)連馬路是城區(qū)與松山湖間唯一的一條東西向大道,且與莞長路相接。經(jīng)過科學研究論證,東莞市政府通過了以環(huán)城南路—莞長路—連馬路—沁園路作為新松山湖第二通道的路網(wǎng)規(guī)劃。
但是現(xiàn)狀連馬路道路功能混雜,沿線道路等級較低,道路較窄,且路口存在錯位,貫通性也一般,道路設施、道路路況等都無法支撐松山湖第二通道的重要功能。解決辦法就是對既有道路改造提升。
連馬路連接線改造提升
本次公布的縣道X241莞長路至沁園路段提升改造工程主要包括連馬路連接線西段、連馬路連接線東段以及沁園路段。改造后的道路等級均為一級公路,連馬路將從雙向四車道拓寬到雙向八車道,沁園路將從雙向四車道拓寬到雙向六車道。具體標準如下:
連馬路連接線西段路線長度1.791km,主道設計速度60km/h,輔道設計速度40km/h,雙向八車道;連馬路連接線東段路線長3.63km,主道設計速度60km/h,輔道設計速度40km/h,雙向八車道;沁園路段路線長度1.566km,設計速度60km/h,雙向六車道,一級公路。
值得注意的是,連馬路改造段西方向終點與規(guī)劃的莞番高速大嶺山互通出入口相連,未來可從連馬路直接上莞番高速。
工可研報告中也對無障礙設施的建設制定了方案,要求道路無障礙設施設置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
(1)人行道在各種路口、出入口位置必須設置緣石坡道;
(2)人行橫道兩端必須設置緣石坡道;
(3)緣石坡道下口寬度應不小于人行橫道寬度,坡道下口與車行道之間不應有高差;
(4)人行道上各種檢查井蓋應采用下沉式(凹形)鋪磚井蓋,保證盲道能連續(xù)、順直鋪裝,不需繞行;
(5)城市中心區(qū)及視覺障礙者集中區(qū)域的人行橫道,應配置過街音響提示裝置;
(6)人行道設置臺階處應同時設置輪椅坡道;
(7)要求滿足輪椅通行需求的人行天橋及人行地道處宜設置輪椅坡道,當設置坡道有 困難時,應設置無障礙電梯;
(8)公交車站站臺距路緣石25cm~50cm 處應設置提示盲道,其長度應與公交車站的長度相對應,周邊人行道如設有盲道系統(tǒng),應與之連接。
這些內容充分體現(xiàn)了政府和設計者以人為本、關懷弱勢群體的價值理念。
招標公告還顯示,根據(jù)項目初步計劃安排,項目將于2023年6月開工,2026年6月全線建成通車。
施工期間,將充分利用現(xiàn)有交通設施,輔以必要的管理手段,保障連馬路、沁園路在通車條件下施工正常進行,保障沿線各路段施工期間交通順利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