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的反復為原本平靜而常規(guī)的生活按下了“暫停鍵”,孩子們也再一次開啟居家線上學習2.0時代。雖然他們都已經是線上學習的“熟手”,但時隔太久再一次體驗,不免也會容易陷入“不談學習,母慈子孝;輔導作業(yè),雞飛狗跳”的親子關系“循環(huán)”中。不知道在孩子居家學習2.0時代,作為家長的您都有過哪些情緒感受呢?暴躁易怒?焦慮壓抑?抑或無奈疲倦?而這些情緒不及時進行疏導,都將會進一步影響親子關系,帶來不必要的沖突。
相信沒有哪位父母生來就想指責、吼罵孩子,也沒有哪位父母不想心平氣和地與孩子溝通。身為父母,沒有容易二字。我們不僅要關懷孩子、包容孩子、理解孩子,我們更不能忽略自己,要學會正視自己的情緒,善待自己、關懷自己。人無完人,父母也非圣賢,也總是在犯錯中不斷成長。萌萌姐姐邀請廣東省家庭教育指導師、東莞市首批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學能手、東莞高級中學專職心理老師肖健美為徘徊在崩潰邊緣的廣大家長送上“自我關懷大禮包”。
【場景重現(xiàn)】
孩子居家學習期間,家長您是否也曾經歷過這樣的時刻?
場景一:叫孩子起床上網課引發(fā)沖突
媽媽:趕緊起床,網課要遲到了!
孩子:好困,讓我再睡兩分鐘。
媽媽:不行,來不及了!馬上起來!
場景二:催促孩子交作業(yè),批評指責
媽媽:今天網課作業(yè)都交了么?
孩子:嗯
媽媽:嗯是什么意思?別以為我不知道??!肯定又沒交是不是?
孩子:唉!別說了好么?
媽媽:你不交作業(yè)還有理了,還不能說了……
場景三:懷疑孩子上網課時偷玩手機
媽媽:(孩子上網課時,在門口偷偷觀察)心想“有沒有認真聽課?不會在偷偷玩游戲吧?”
孩子:(發(fā)現(xiàn)被偷偷監(jiān)督)心想:“唉,說好的信任呢?”
學習明明是孩子的事情,可為什么家長卻如此不淡定呢?焦慮、煩躁的情緒又來自于哪里呢?
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創(chuàng)建的情緒ABC理論或許可以讓我們更清楚的了解自己的情緒。情緒ABC理論認為,真正影響我們情緒的不是發(fā)生了什么,而是我們如何去解讀發(fā)生的事情,我們的解讀決定了將產生怎樣的情緒。也就是說當我們在面對孩子時,我們的情緒感受并不取決于孩子做了什么,而在于我們怎么去想孩子的行為,如何給行為一個合理的解釋,讓自己情緒平穩(wěn)。
例如:當看見孩子在玩手機時,如果我們大腦中對這一行為的解釋是:他就是這樣子貪玩、迷戀手機,心思都不用在學習上,一點兒自覺性都沒有,要不成績也不至于這么差……此時我們焦慮、憤怒的情緒就會立馬被激活,怎么看孩子怎么不順眼,接著就是一場親子沖突。問題沒有解決,反而兩敗俱傷。
但如果我們對這一行為的解釋是:孩子也需要自己的娛樂,老在家待著也怪無聊的,和同學聊聊天、放松一下也好。此時我們并沒有把玩手機和學習聯(lián)系在一起,只是理解了孩子想放松、和同學交流的心情。這樣的共情能讓我們接下來更冷靜、平和的與孩子溝通如何使用手機的問題,而不是嘮叨和指責。
研究發(fā)現(xiàn),父母的情緒狀態(tài)構成了孩子成長重要的家庭情緒環(huán)境,會對孩子認知、情緒、行為各方面造成很大的影響,而家庭的情緒環(huán)境也會間接影響孩子的學業(yè)情緒?,F(xiàn)實生活中,我們也看到充滿消極、不穩(wěn)定情緒的家長會對孩子的成長帶來極大的災難。
居家學習,家長與孩子長期近距離相處會出現(xiàn)不少摩擦和沖突,雙方都會有各種負面情緒產生。身心疲倦、耐心耗盡而又充滿消極情緒的家長是沒有辦法和孩子進行積極溝通的,問題也不會得到解決。
父母情緒穩(wěn)定,孩子才能心安學習。在親子沖突發(fā)生時要記?。合忍幚砬榫w,再處理事情。
因此,居家學習2.0時代,家長更應該先學會自我關懷、重視自己的情緒調節(jié),才能心平氣和的與孩子溝通。俗話說通情達理,只有順暢平穩(wěn)的表達情緒,才能積極有效的傳遞道理。
家長如何進行自我關懷
1、活在當下
家長進行自我關懷,首先要學會活在當下。
父母要能覺察自己的困苦和情緒,既不否認問題的存在,也不沉迷于負面的影響。試著覺察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而不去壓抑、否認或者放大這些感覺。
例如:當父母因為孩子沒有好好上網課而批評他,甚至發(fā)脾氣動手打孩子之后,又會感覺到內疚、自責,覺得自己很失敗,“怎么就教出這么不自覺的孩子?”內心充滿自我批評的聲音。此時家長要能覺察到這些負面情緒背后的想法以及這些消極的評價。既不能全盤否定自己的付出,也要接納自己的不足,積極尋求改善的方法。
2、普遍人性
其次,家長要能理解你在親子關系中的感受可能是普遍人性。
父母在養(yǎng)育孩子遇到挫折時,經常會出現(xiàn)一些非理性的想法,甚至有一種以偏概全和糟糕至極的不合理認知。出現(xiàn)“我就是那個唯一糟糕又失敗的家長?!薄皠e人的孩子都能好好上網課,就自己的孩子做不到?!薄斑@孩子再這樣下去開學就完蛋了”之類的想法。但事實卻是:在居家學習中,不是每一個孩子都很自律自覺,尤其是以往自律能力差的孩子更不可能一下子做的很好。不妨多和其他家長聊聊,了解遇到問題的普遍性、減少自我批評,也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有一個朋友像自己一樣面對同樣的養(yǎng)育挑戰(zhàn)時,你會如何安慰和鼓勵這個朋友。然后以同樣的方法來安慰和鼓勵自己。
3、自我友善
最后,要學會自我友善。也就是對自己好一些。當父母在養(yǎng)育孩子遇到困難和挑戰(zhàn)時,不僅要覺察并接納自己的焦慮、挫敗及自責的感覺,也要意識到這些困難是不少父母都曾有過的經歷。最重要的是還要學會善待及體諒自己。這樣相比只是憤怒自責更能有積極的態(tài)度去接受和面對現(xiàn)實。
例如:當青春期孩子對你總是愛答不理,即使你心平氣和地想和他聊聊網課作業(yè)沒交的事情,他卻對你大發(fā)脾氣時,你會憤怒和委屈,認為孩子不領情,自己很失敗,是個受害者。于是你和他大吵一架,不歡而散,之后又自責自己的沖動。而當你開始自我友善、體諒自己作為青春期孩子父母的不易時,你會更溫和地勸慰自己,減少沖動行為的爆發(fā)。
你也可以嘗試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來表達對自己的友善,例如:練瑜伽、找朋友聊天、做美食、跑步等讓自己平復心情。
你還可以通過肢體觸碰來關懷自己。比如給自己一個大大的蝴蝶擁抱。這些行為都能夠減少不適感和失落感。
專家介紹:
肖健美,東莞高級中學專職心理老師。東莞市首批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學能手,廣東省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C證班授課教師,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廣東省家庭教育指導師、東莞市教師團體輔導培訓班導師、東莞市生命護航進校園宣講師,東莞市青少年心理咨詢和治療專委會委員。東莞市學生心理健康援助小組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