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數據一出外媒歡呼,中國“崩潰”了?!
國家統(tǒng)計局日前發(fā)布最新數據,中國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長9.8%。從全球經濟表現來看,這是主要經濟體中最亮麗的答卷之一。然而,一些西方媒體揪住中國第三季度GDP增速4.9%放緩的數據,再掀“中國崩潰論”,甚至稱“中國已開始喪失復蘇動力”。
第三季度增速放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全年經濟增長目標能否實現?外媒“唱衰”中國的臆測出于什么樣的目的?“中國崩潰”是否會到來?第四季度與來年經濟走勢將呈現什么樣的特點?
核心提要
1。第三季度的經濟增長率比市場預期要低,原因是多方面疊加的,可從疫情、政策、行業(yè)和汛情四個方面來看。
2。第四季度GDP只要不負增長,就能實現全年增長6%的目標。而第四季度GDP增速預測將達4%左右,因此全年增速可以達到8%。
3。中國前三季度增長9.8%,是在去年2.3%的正增長基礎上實現的。其他國家設定的目標則建立在去年負值基礎上,是恢復規(guī)模。而中國是“恢復速度”,這是一個本質區(qū)別。
4。在今年前三季度中,國家放開三胎、整頓教培行業(yè)、穩(wěn)定房地產預期、規(guī)范了互聯網業(yè)態(tài)。在經濟增長無憂的大背景下,這盤大棋是為長遠計。
5。中國的經濟復興,是在兩百多年的衰落之后,向曾經延續(xù)上千年的世界前沿地位的回歸,所以復興的時間歷程應該以百年計。
四大因素致GDP增速回落
知事:根據國家統(tǒng)計局18日發(fā)布的數據,初步核算,2021年前三季度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長9.8%,其中三季度同比增長4.9%,比二季度的經濟增速有所回落。請問主要原因是什么?
國新辦就2021年前三季度中央企業(yè)經濟運行情況舉行發(fā)布會。圖源:視覺中國
廖群:確實,第三季度的經濟增長率比市場預期要低。年中時市場預測約為6%,實際相差一個百分點左右。原因是多方面疊加的,大抵可從疫情、政策、行業(yè)和汛情四個方面來看。
首先,疫情的反復。兩年來,影響全球經濟的決定性因素是新冠疫情的演變,對消費、投資、出口整個經濟都造成了巨大的影響。在疫情好轉的形勢下,今年上半年經濟強勁復蘇,超出預期,取得了12.7%的增速。但進入第三季度以來,疫情個案不時出現反復出現,使得部分已放松的調控政策又逐步收緊。全球疫情更加惡化,避險情緒濃烈。這既拖慢了本來就相對落后的消費的復蘇,又削弱了我國出口的強勁復蘇勢頭。
其次,政策因素。鑒于去年下半年和今年上半年經濟復蘇大好,國家宏觀經濟政策逐步走向正?;?,退出超常規(guī)的寬松。財政和貨幣政策均轉向收緊,其效應在一段的時滯后在第三季度明顯出現,從而減弱了內需進而影響了經濟的復蘇勢頭。
10月15日,參展人員在第130屆廣交會現場。圖源:新華社
第三,行業(yè)整頓。前三個季度,政府對諸如互聯網企業(yè)、教培行業(yè)、房地產企業(yè)都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整頓。同時,8月份以來,為實現碳中和目標,和應對前期電力增長過快與能源價格大幅上升的局面,全國多個地區(qū)實施了限電,對生產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最后,汛情的影響。今年我國多省出現汛情,生產活動受到影響。但總的看,汛情對當地經濟的影響是可控的。
總體上看,這些造成GDP增速回落的原因都是短期因素。隨著疫苗接種率的提高,疫情繼續(xù)有所好轉,加之政府適度放松財政、貨幣政策,增速下滑的局面將會緩解。即便行業(yè)整頓或許需要更長的周期,但是政府的初衷是行業(yè)的健康穩(wěn)定發(fā)展,絕不希望任何行業(yè)因此出現大幅下滑,所以調控的力度會是靈活適度的。
超額完成全年增長目標沒有問題
知事: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目標是6%以上。照目前來看,這一目標能否實現?
廖群:這是沒有問題的。根據國家統(tǒng)計局發(fā)布的數據計算,只要第四季度GDP不為負,全年的目標就能實現。事實上,如果造成第三季度增速下滑的四個短期因素都得到有效應對,特別是財政政策適度寬松,如減稅降費,加快基礎設施投資,降準等,按去年、今年兩年平均計算,第四季度增速應該會比第三季度有所反彈,我預測會達到5.2%。因此全年GDP增速應該可以達到8%。
還有一點值得注意。今年前8個月國際對華直接投資總額已經接近去年全年的投資總額,與此同時,黑石、高盛、摩根大通等美國投資巨頭都在中國擴展業(yè)務,這說明了三個趨勢:
首先,中國經濟形勢看好。中國經濟在疫情、貿易戰(zhàn)中所表現出的韌性給了國際投資者信心。其次,美國打壓的失敗。無論是美國企業(yè),還是歐洲企業(yè),都會從各自的利益出發(fā),美國政府無法打壓企業(yè)追求盈利的本質。第三,中美無法完全“脫鉤”?!懊撱^”是一個雙輸的手段,與中國經濟完全“脫鉤”的后果是美國政府難以承受的。因此,今后中美沖突的前景也還是可控的。
青島港資料圖。圖源:視覺中國
“崩潰中國”幾十年,外媒悲觀預測還會繼續(xù)失靈
知事:中國國家統(tǒng)計局的數據一經宣布,部分西方媒體就對“4.9%”緊抓不放,路透社稱,中國的經濟復蘇失去動力了;《衛(wèi)報》稱,明年中國還將出現更大的衰退。請問這些預測是否符合實際情況?
路透社報道截圖
廖群:這些預測完全不符合實際情況。西方的一些媒體,并非專業(yè)的研究人員或機構,對一國經濟貿然下定論,不專業(yè),也沒有資格。另一些可能就是別有用心,有意貶損我國經濟。
從具體數據來看,外媒單方面強調“4.9%”是缺乏深入研究的表現。就新冠疫情下的經濟表現而論,觀察一個國家經濟復蘇態(tài)勢最科學、客觀的方法是看去年和今年兩年的平均增長率。單年來看,第三季度比第二季度下降不少,但從兩年平均來看,只不過是從均值5.5%下降至4.9%,0.6個百分點。第四季度適度寬松政策出臺后,兩年平均增速有望達到5.2%,接近潛在增長速度的5.5%左右,經濟增速出現季度波動是很正常的。
國內生產總值增長速度(季度同比),圖源:國家統(tǒng)計局
從歷史經驗來看,西方媒體對中國經濟的預測大部分都是失靈的。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fā)后,“中國經濟崩潰論”就開始出現。結果,中國經濟不僅沒有崩潰,還在危機中堅持人民幣不貶值,彰顯大國風范。上世紀90年代末,中國經濟自改革開放以來已經增長了20多年,由于日本高增長僅僅維持了20年左右,于是“中國高增長結束論”又出現了。改革開放30多年后,中國經濟仍在高速增長,又有人跳出來說“亞洲四小龍”的高速增長期也就是30多年,中國也該結束了。但實際上中國經濟非但沒有崩潰,沒有產生過重大經濟危機,高速增長持續(xù)了40年以上。
總體來看,前三季度中國經濟增長成績再度非常亮眼。中國的鄰國印度和越南,都沒有達到預期的增長目標。美國先前經濟形勢較好時GDP增長預測達到7%,但是如今也大幅地下調。
需要強調的是,中國前三季度增長的9.8%,是在去年同期0.7%的正增長基礎上的增速。而一些其他國家今年增長速度則是建立在去年負增長的基礎上。因此,對于其他國家而言,實際是向2019年經濟規(guī)模的回歸,而我國的目標是恢復本來的增長速度,這是一個本質的區(qū)別。因此,今年中國仍然是主要經濟體中增長率最高的國家。
工人在流水線上裝配發(fā)動機。圖源:新華社
可以說,在過去的40余年里,中國創(chuàng)造了人類歷史上最大的經濟增長奇跡。即在人類歷史上,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在長達42年的時間里實現年均9.2%的增長率,只有中國做到了。當年的日本、“亞洲四小龍”,甚至包括工業(yè)革命時期的英國在內,都沒有取得過這樣耀眼的成績。“唱衰中國”是西方媒體的酸葡萄心理。事實證明,這些悲觀預測都失靈了,而且還將證明會繼續(xù)失靈。
中國復興的時間歷程,應以百年計
知事:“中國經濟崩潰論”已經是被西方預測了幾十年,為什么“崩潰”從未發(fā)生?
廖群:這個問題可以從中國經濟自身特性、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和增長空間三個方面來看。
首先是中國經濟自身的特性——強大韌性和活力。韌性在近幾年的中美貿易戰(zhàn)和疫情中得到了充分體現。雖然美國前總統(tǒng)特朗普“嘴硬”,聲稱從中國手里為美國國庫撈回來許多關稅。但現任美國財政部長耶倫最近承認,美對華施加的關稅主要由美國企業(yè)承擔了,最后由美國人民來買單。而且,中國今年前三季度出口達到了23%的高增長率,且對美出口增長速度也很高。美國想用貿易戰(zhàn)的手段摧毀中國的出口,可是中國出口反倒越來越強;美國想利用芯片卡住華為,但華為不僅挺住了,孟晚舟女士也回家了,5G業(yè)務正在全面鋪開。這就是中國經濟韌性的一個明顯體現。
孟晚舟順利回到祖國。圖源:視覺中國
如果沒有疫情的突然出現,中國經濟表現會更亮眼;但即便在疫情席卷全球的情況下,中國仍能從去年一季度的負增長6.8%迅速復蘇,全年達到了2.3%的正增長,成為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唯一正增長的國家,也是韌性的一個重要體現。
中國經濟的強大活力是中國不會“崩潰”的根本原因,主要體現在經濟增長“四大引擎”的強勁上。第一大“引擎”就是科技躍進。第四次工業(yè)革命主要是信息革命,而中國在其中的很多領域正在領先世界。誰在第四次工業(yè)革命中領先,誰就會是最后的贏家,我國將在其中繼續(xù)領先,實現科技躍進,盡顯科技引擎的活力。
2021年中國國際信息通信展覽會。圖源:視覺中國
第二大“引擎”是中國城市群的崛起。以京津冀、粵港澳大灣區(qū)和長三角為代表的中國共計19個城市群在強勢崛起,基本覆蓋全國。城市群意味著人口和經濟的空間重組,重組就帶來新一輪的經濟增長,帶來增長引擎活力。
另外兩大“引擎”是經濟結構的升級和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無論是宏觀經濟結構、供給結構、需求結構還是產業(yè)結構的升級,都是新的增長引擎動力。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無疑也體現了新的增長引擎活力。
從發(fā)展規(guī)律上來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正迎來歷史性的復興。上世紀日本經濟的高速增長,是戰(zhàn)敗復興,“亞洲四小龍”是脫離了殖民統(tǒng)治后出現的后殖民復興。而中國的經濟復興,是在兩百多年的衰落后向曾經延續(xù)上千年的世界前沿地位的回歸性復興。所以,中國經濟復興的時間歷程應該以百年計。中國歷盡跌宕起伏,正迎來經濟復興的歷史窗口,經濟非但不會“崩潰”,還將繼續(xù)高速發(fā)展。相信到本世紀中葉,我國將實現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宏偉目標,人均GDP達到甚至超過發(fā)達國家的平均水平。
復興號動車組。圖源:視覺中國
從增長潛力來看,當前我國的人均GDP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即便經過了40余年年均9.2%的增長,我們的人均GDP仍然只有發(fā)達國家的1/4。日本高速增長期結束時,人均GDP相當于美國的70%,已經是一個發(fā)達國家了?!皝喼匏男↓垺备咚僭鲩L期結束時人均GDP大概是美國的一半左右。而目前我國和美國的人均GDP比率,按當前匯率來看,只有美國的約1/6,按購買力來看,也只有美國的約1/4。由此看來,我國的快速增長仍未結束。
一盤大棋,中國著眼于長遠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方向
知事:接下來,要維持經濟增速,還需要在宏觀調控方面做出怎樣的調整?在今年前三季度中,國家放開了三胎大力促進人口增長,整頓了教培行業(yè),穩(wěn)定了房地產預期,規(guī)范了互聯網大公司的業(yè)務。從長遠來看,您怎么看這一盤大棋,它對中國經濟意味著什么?
廖群:短期來看,要求宏觀政策從相對收緊轉向適度寬松。財政政策方面,我國的財政狀況相對健康,政府債務占GDP比重在全球排名靠后,相對較低。從廣義的財政赤字預算來看,目前實際支出的進度慢于今年的預算。所以,整個財政狀況相對于政府預算較為充裕,為第四季度放松財政政策提供了空間。
財政政策的具體手段主要是減稅降費和增加支出。前者,可以針對經營困難的中小微企業(yè)進行定向減稅減費。在支出方面,應擴大基礎設施投資。此前,疫情導致新基建項目延后,基礎設施投資增速慢于整體固定資產投資。但現在疫情正在逐步收尾,在“十四五”開局之年,新基建應該發(fā)力,這將會是今后幾年財政政策寬松的一個重要方面。不僅是促進經濟增長的動力,也與信息經濟發(fā)展的大方向相吻合。
“數字南網”500千伏鳳城輸變電工程建設現場。圖源:視覺中國
2021年我國經濟的表現整體上呈現一種“報復性復蘇”的態(tài)勢。所謂“報復性復蘇”,即兩年平均值接近于經濟的潛在增速,也就是說,今年等于把去年的增長損失給彌補回來,大致回歸到潛在增速。其他國家經濟從疫情中復蘇,是“恢復性復蘇”,即今年經濟的正增長幅度和去年經濟的負增長幅度大致抵消,平均來看等于兩年幾乎沒有增長,經濟規(guī)?;謴偷搅艘咔橐郧暗臓顟B(tài)。2022年我國經濟將會繼續(xù)向潛在增速回歸。2022年的疫情可能不會完全結束,或許不能完全達到潛在增速,但進一步回歸的態(tài)勢和方向不會改變。
在經濟增長回歸潛在增速的大背景下,政府正在推出中長期發(fā)展的“大棋”,以更快實現中長期的發(fā)展目標。面向共同富裕的目標,房地產調控將會常態(tài)化;為防止互聯網企業(yè)的壟斷行為和保護更公平的競爭環(huán)境,互聯網公司業(yè)務規(guī)范不得不提上議程;教培公司的整頓配合三胎政策;碳中和、碳達峰的承諾為應對氣候變化,為此不惜采取一定程度的限電政策,這些都是著眼于中長遠目標的大計,方向也不會輕易改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