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哲
近日,“為什么這屆年輕人開始斷親了”的話題沖上微博熱搜,引起廣大網(wǎng)友熱議。2022年,南京大學社會學院副教授胡小武發(fā)表了一篇論文《青年“斷親”:何以發(fā)生?何去何從?》,數(shù)據(jù)也佐證了在90后、00后群體里,“斷親”成為一種社會常態(tài)。
的確,以血緣為紐帶的親情關系,在當代社會有逐漸淡化的趨勢。不過,與其說是年輕人變了,不如說是社會發(fā)生了改變,然后在這種改變的基礎之上,很多年輕人的心態(tài)和認知都做出了相應的調(diào)整。
在過往幾千年的農(nóng)耕時代,人們被束縛在土地上,一開始是一個或幾個親近的部族組成一個部落,在一片較為固定的土地上生息繁衍,面對天災人禍,只有親近關系的人群相互扶持幫助,才能使生活平穩(wěn)。即使到了近現(xiàn)代,這類原始的親緣生存體系依然留有痕跡,尤其是在鄉(xiāng)村,一個村莊一個姓或者只有少數(shù)幾個姓的情況,依然普遍存在。
當下不同的是,我們已經(jīng)迎來了一個流動的時代,村子里的青壯年常年在外打工、做生意、求學,他們有的已經(jīng)扎根不同的城市,有的即使在外居無定所,一年也就春節(jié)回老家?guī)滋?。這就不可避免地擊碎了傳統(tǒng)的親緣社交體系,取而代之的以同學、朋友、同事甚至陌生網(wǎng)友為主體的新社交體系。
深圳市區(qū)一景(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毛思倩攝
所謂“遠親不如近鄰”,他們會在這個新圈子里分享自己的喜怒哀樂,尋求生活和工作上的幫扶,而不是面向遙遠而散落的親戚。這是新的社會形態(tài)的塑造,“斷親”的另一頭,又是更多的“連接”。
這種趨勢具有一種不可抗拒性。華中師范大學的戴建業(yè)老師曾拍過一期講斷親的視頻,他認為“斷親”是社會進步的表現(xiàn),今天的親疏關系可以不再以血緣為決定,要看人品、三觀,談不談得來。血緣關系不再是一種束縛,而成了一種選擇,從這個角度來說,這確實是一種理性選擇。
在石家莊市靈壽縣松陽河濕地公園里,當?shù)厝罕娫诠珗@里散步。新華社發(fā)(梁子棟 攝)
而從新聞報道里的案例來看,那些決然“斷親”的年輕人,大都有一個糟糕的家庭,或者是家庭不完整、不和諧,他們從這樣的親緣關系中得不到正向的情感關系和實際價值,因此做出斷舍離的抉擇,也是可以理解的。
只是還要看到,更多的家庭關系并沒有那么糟糕,一些親戚尤其是父母、兄弟姐妹這樣的近親,依然還維持著日常的關心和交往,我們依然能從親近關系中獲得真誠與愛。也許,親緣關系的疏遠會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是一個整體上的大趨勢,但是這個過程必然是漫長和復雜的,會長期呈現(xiàn)出多元化共存的現(xiàn)象。
貴州省遵義市正安縣一戶居民在家里吃年夜飯。新華社發(fā)(趙永章 攝)
對于一些家庭關系尚正常的年輕人來說,大可不必盲目跟風,覺得“斷親”是一件很酷的事情。相反,很多人之所以選擇了“斷親”,還是基于在親緣關系中產(chǎn)生了痛苦、煩惱和失望等負面情緒,“斷”只是一種治療方法,如果自己的親緣關系很健康,沒什么毛病,就沒必要去“治”。
當然,也不排除一些年輕人“斷親”,是一種感性使然。別說是常年不來往的親戚,就是身邊的朋友、伴侶,也時不時會有一些情緒上的摩擦,拉黑和屏蔽等操作也時有發(fā)生。這是一種社交現(xiàn)象,而非社會問題,只有首先正視它,然后才能尋求某種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