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和她的她》
從四月底,出版品牌“一頁”創(chuàng)始人范新被指控企圖性侵下屬以來,出版文化行業(yè)發(fā)生了一場持續(xù)的震蕩,知名編劇史航被20多名女性指控曾對其進行言語、肢體性騷擾,時間跨度從十幾年前到最近幾周不等。
對此,史航先后兩次發(fā)表聲明否認,將自己與這些女性的關系稱作“有不同程度的交往”,“不希望將自己與相識女性間的‘風流交談’和‘門內的情調’暴露在公域之下”。
5月4日,史航事件當事人之一小默在微博發(fā)布長文,直接回應“這到底是一段‘沒談攏的情感關系’,還是‘被摧殘的霸凌關系’”。她的文章中呈現了當權力結構不對等的情況之下,女性所需要面對和經歷的壓力與痛楚。那種真實的憤怒,讓許多讀者感同身受。
這場始于文化行業(yè)的火已經開始蔓延,成為一場直指父權制之下不平等權力結構的有力反擊。性騷擾因其特殊性很難取證,而個人是否“自愿”也摻雜著受害者與加害者之間力量和社會地位差異的影響,極容易成為被噤聲的傷害。
事實上,討論性騷擾無比重要,對性騷擾的熱議和“集體呼救”,不僅僅是對女性權益的一次正視與保護,更是對每一個人權利的保障。
1.
MeToo運動讓性騷擾問題被重視
隨著性騷擾、性侵案件的討論持續(xù),更多真實經歷被公布,更多反性侵的吶喊與浪潮出現,更多理性的態(tài)度和呼吁發(fā)聲,其中當然也不乏憤怒。
讓我們憤怒的不止是侵犯本身,還有整個社會對待性騷擾的態(tài)度。
在當下仍然以男權為主導的社會里,遭遇了侵犯的女性,反而要忍受來自輿論的“定罪”,反而要被社會的“恥辱觀”羞辱,甚至要忍受“是否是真實經歷”的質疑以及“炒作”的惡意揣測。
為什么MeToo運動如此重要?女性被性侵犯后會經歷怎樣曲折的心理變化?盡管話題沉重,但沉默、隱忍以及對性騷擾的輕率處理,只不過是為侵犯行徑繼續(xù)提供溫床,相信只有我們公開的探討、勇敢的指正、對問題的直視,才能讓更多人避免受到傷害。
面對性騷擾案件或MeToo運動最常見的一個講法,而且主要出自男性,就是追問,“你們當時遇到各種問題,讓你不快的這些侵犯事件,你其實可以反抗??!這很簡單嘛,你不反抗,你站起來走出去都行啊,而且說不定身邊當時很多熟人,人家也要顧面子,那你怕什么,你說出來人家不就完蛋了嗎?”
隨后又要追問,“為什么事隔這么多年你都不表達,現在看到有一個熱潮來了,都在網上舉報了,你才參與,這是為什么呢?”
這種話恰恰說明了我們平常,尤其是男性,對于性侵犯這件事情是多么的掉以輕心,對它的存在是多么的陌生。
如果我們查看一下世界各國的統(tǒng)計和調查,就會發(fā)現性侵犯其實已經是今天全球社會里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
這么普遍的事情,在我們周遭存在,為什么許多男性卻會覺得它并不那么重要,或者對它毫不理解,由此說出剛才那些話呢?這可能正是因為我們平時對性騷擾、性侵犯沒有太在意。
先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為什么這些女性不愿意表達。
首先,很多時候正是因為被侵犯的女孩是在一個熟人圈子里,侵犯她的人或者騷擾她的人正好就是熟人中的某個人,她更是格外不知道該怎么去說的,因為大家都還在同一個圈子里面,日后如何相處呢?
這也就是為什么很多性侵犯案件里,那些侵犯者往往都是被害者的親人、朋友或者師長的原因,而不是暗夜之中某個陌生街角后竄出來的一個色狼。
第二,假如侵犯者還是一個有地位、有權力的男性,那么受害者可能會更加恐慌。
更重要的一點,恰恰因為你覺得大家都在同一個圈子里,都是互相認識的人,甚至是朋友,于是很多受害者不太敢肯定被侵犯的那一剎那到底發(fā)生了什么事情——
他真的在騷擾我嗎?
還是只是不小心碰到了我?
他是不是對我有意思,想要暗示一些什么呢?
他是不是想表達一些特殊的好感呢?
還是說他是一個大大咧咧、隨便碰人、不顧男女,其實也不一定有什么邪念呢?
也就是說,我們日常生活中對待性騷擾往往采取避之不談的態(tài)度,很多人對性騷擾的認知模糊,也很難劃一條清晰的界限判定是否已經是性騷擾,所以很多女性會在這個時候無措。
《漢謨拉比小姐》
為什么MeToo運動這么重要呢?
那是因為,當MeToo運動出來之后,當那么多性騷擾案被揭發(fā)出來之后,很多女性才終于能夠確認,原來當年他果然是在性騷擾我,因為他對很多人都是這么干的,而且有些人的經驗比我所經歷的還要不適和可怕。
2.
整個社會對女性長期壓抑造成的后果
我們再深入分析一下,為什么許多女性遇到這種事情,有時候不懂反抗、不知道自己究竟該怎么辦?
一個例子,就是來自轟動華文世界的一本小說——《房思琪的初戀樂園》,它是臺灣作家林奕含的第一本小說,也是她最后一本,因為就在這本書出版之后沒多久,林奕含已經不幸自殺。
這本書之所以如此轟動,就是因為很多人認為它很大程度上映射了林奕含所經歷過的遭遇,也就使得她產生精神困擾,使得她到最后也解決不了問題,要采取結束自己生命的方法,這樣一段經歷。
《房思琪的初戀樂園》講述的就是一位少女被性騷擾、性侵犯的故事,而且是一次長達好幾年的侵犯。侵犯者是她曾經非常崇拜、非常仰慕的一個補習班教中文的老師。
這個老師看起來道貌岸然,非常有才華,女孩子很自然地會去仰慕他,只不過她沒想到這個老師居然會強暴她,而被強暴之后這個老師還要有一番解說,解說完全也是花言巧語,他是這么說的:
“這是老師愛你的方式,你懂嗎?
你不要生我的氣,你是讀過書的人啊,應該知道美麗是不屬于自己的,你那么美,但總也不可能屬于全部的人,那只好屬于我了,你知道嗎?
你是我的,你喜歡老師,老師喜歡你,我們沒有做不對的事情啊,這是兩個互相喜歡的人做的最極致的事情,你不可以生我的氣哦。”
這段話里最狡猾的部分是什么?他不是說我沒有做不對的事情,不是我做了對不起你的事。他用的詞是“我們沒有做不對的事情,這是兩個互相喜歡的人能做的最極致的事情?!?/p>
也就是說,他將責任的主體轉移到兩個人共同的身上。
很多女孩子被侵犯之后,第一個產生的情緒可能是羞愧、羞辱,第二卻是自責,明明她是受害者,為什么會責怪自己?這就是我們整個社會對女性長期壓抑造成的結果。
她會問為什么發(fā)生這件事,這么一個了不起的男人為什么對我做出這樣的事情,那這一定是我不對。小說中的李老師正是利用這一點,將責任推到了房思琪身上,“這事不是我做錯了,是我們一起做,我們一起做但是也沒有什么不對?!彼@樣“解釋”。
解決房思琪痛苦的道路,她想到的是什么呢?“我不能只喜歡老師,我還要愛上他,你愛的人對你做什么都可以,不是嗎?我是從前的我的贗品,我要愛老師,否則我太痛苦了?!?/p>
她為了讓自己好過一點,像一個被綁架的人質患上斯德哥爾摩癥候群一樣,要去維護老師,逼迫自己愛上他、同情他。
這種復雜的、曲折的心理,我想大部分的男性,尤其是侵犯過人家的男性,是不會那么容易了解、理解的。
你根本不知道你對別人造成了什么后果,你不知道男性所主導的這個社會,為什么會讓女性有這么奇怪,甚至看起來很不可思議、很不合理的想法。
有些人會問,假設女性當時反抗了,為什么她們不下一步找警察解決呢?可以訴諸法律對不對?
很不幸的是,在這個社會底下,由于大家太不把性侵犯當成一個嚴重的問題,有時就算訴諸司法程序,也可能會因為取證困難、“自愿”界定的難題等等而被輕易忽視。
而且,這些去勇敢舉報的人,還要面對二次傷害,因為受害者要在對方的盤問探尋底下,把自己整個受侵犯的經歷,從頭到尾再用自己的語言重溫一次,這本身就是一件很痛苦的事。
即使面對熟悉的朋友親人,你都不一定有勇氣去提及的事,要如何對著一個陌生的警察去詳述和回憶呢?
3.
性騷擾的普遍,
正是社會權力結構分配的問題
很多人會說,MeToo運動來了,可能會出現誤傷,甚至有惡意中傷的情況存在。
如果我們看一下美國的經驗,這種例子的確有,但相比起被這場運動揭發(fā)出來的真實案件,發(fā)生誤傷、惡意中傷的事例占比實在小太多了,比起我們周遭發(fā)生的幾乎無日無之的性侵犯、性騷擾案件,這種所謂的誤傷所占的比例就更是小巫見大巫。所以這場運動,無論從任何角度來講都是一件好事。
它其實也是非常不容易的,在這么一個對女性極不友善、對她們以前或現在被侵犯的經驗里,很壓抑、很沉默的一個環(huán)境里,終于能夠打開一個出口,總算能讓她們喘一口氣,能夠對整個社會呼救,那么為什么不該聽到她們的聲音?
《直美與加奈子》
性騷擾案件并不只是發(fā)生在公益圈領袖、自由派知識分子身上,它其實發(fā)生在各行各業(yè)、各個階層,是一個普遍問題。
它之所以普遍,恰恰是因為它也是一種社會權力結構分配的問題,是一個男女之間權力結構分配的問題。為什么這個問題,就不比其他問題嚴重或者至少同等重要呢?
有些人也許會說,今天這個問題揭發(fā)出來,好像只是發(fā)生在某些人身上,但是性騷擾絕不只是屬于某個圈子的一種專利,大家千萬不要這么想。
我們應該透過MeToo這樣的運動,重新檢視我們的社會,為什么能夠為性騷擾、性侵犯提供這樣一個溫床,這背后難道不是一個結構的問題嗎?
4.
無法忽視的職場性騷擾
在中國,性騷擾案件遠比我們能夠曝光的多得多。曾有媒體調查,在中國84%的女性遭受過不同形式的性騷擾,這其中,又以職業(yè)女性最為深受其害。
在書信對話集《我們心中的怕和愛》中,水木丁曾收到一封求助來信,“無望的生活”描述了自己以為在工作中受到重用,卻被安排到各種酒局上喝酒應酬,甚至有一次被老板和同事灌醉后,險些被合作方副總性侵犯的經歷。
不管是新聞報道,還是許多當事人的講述,這不是個體的遭遇,而是在職場中司空見慣的現象。
許多剛畢業(yè)或者涉世未深的女性,在工作場合,總被“安排”去吃飯、唱K、喝酒,也時常出現被客戶和領導這樣的權力上位者灌酒、肢體接觸,甚至更嚴重的侵犯現象。
這類事之所以在職場屢見不鮮,是因為那些老板導們心里早就有這樣用心,他們尤其會利用和欺負年輕的、涉世未深女性們,把她們當作資源去討好客戶和領導們,為自己牟利。
《她和她的她》
這些老板們可能心里的算盤早就打好了,只不過不可能明明白白地告訴她們。在他們心里永遠是希望用最少的錢,換取員工最多的價值。在這種價值觀體系下,在職場上,有時候對一位員工的價值評判并不只是看她是否能力強,工作態(tài)度積極,有的權力上位者還會去看女性的外貌和年齡。
這種價值觀里最用心險惡的地方,是將性騷擾與人身傷害,包裝為工作、奮斗和敬業(yè)。許多被當作資源的女性,她們中的許多人剛剛參加工作,一是工作來之不易,二是實在搞不清楚辦公室的老男人們開玩笑和性騷擾之間的界限在哪里,再或者,是被男性領導高高在上的樣子給搞蒙了,還以為這就是正常的工作,甚至產生被器重的錯覺。
剛剛出來工作的年輕人往往分不清楚這些,怕別人說自己沒能力或者不敬業(yè),就會咬牙死撐。
一個做外聯的女性陪客戶要陪到什么程度,喝酒要醉到什么程度,才算是敬業(yè),算是有能力?這往往是一個很模糊的界限。一個客戶的動作是屬于正常溝通、酒醉失態(tài),還是揣著明白裝糊涂地已經越界?
正因為長期以來,大家都對這些閉口不談,這樣的事才屢屢發(fā)生。其實每個人都有保護自己的意識,但問題是,那些心懷叵測的人會利用年輕人的進取心、善良和輕信,狡猾地混淆工作和私人之間的界限。
5.
面對性騷擾,她們不再沉默
多數情況下,由于權力壓迫、性教育匱乏、輿論指責、社會觀念等重重壓力,遭受性騷擾的女性往往都選擇了忍氣吞聲。受害者的沉默,讓施暴者更加肆無忌憚地繼續(xù)禽獸行徑。
如作家楊照所說,“在‘不對勁’的社會里,選擇沉默,是件可怕的事?!?span style="font-weight: 700;">“沉默只會使你在后來受到傷害,甚至受到空前最大傷害時,都失去了向世界喊痛與求救的權利。”
感謝每一個在受到傷害后勇敢站出來發(fā)聲的人,對待被遮掩的惡行最好的方式,就是讓它浮出水面。我們也相信,每一個對受害者加以無端指責的流氓言論,都會遭到唾棄。
2016年,HBO自制電影《關鍵判決》,將性騷擾、受害者權益、種族關系以及政治操縱等議題搬至熒幕上,引發(fā)大眾對這些問題的重新審視與思考。
《關鍵判決》
電影根據真實新聞事件梳理改編,1991年,克拉倫斯·托馬斯被時任總統(tǒng)老布什提名為大法官。
就在這時,托馬斯被一位曾經的下屬——安妮塔·希爾教授指控性騷擾。希爾與當今許多遭受過性騷擾侵犯的女性一樣,在站出來之前,她們對曝光這些經歷充滿了恐懼。
如希爾所述,根據她自己的經驗,遇到類似的案件,一旦受害人站出來,就會被輿論塑造出惡人的形象。當事件被媒體挖掘、不斷發(fā)酵之后,沒有人真正關心希爾真實的經歷,輿論普遍聚焦在這是否是一次政治操縱和個人炒作。
甚至有評論者質疑,為什么那么多和托馬斯一起工作過的女性之中,只有希爾一人選擇站出來,由此來引導輿論批判希爾的控訴是虛假的。
當希爾在聽證會上一字一句、清晰地陳述當年不堪回首的經歷時,還需要對抗來自對面一排男性參議員的強勢壓迫。從陳述開始,就有參議員打斷她的發(fā)言。甚至還請來了希爾的父母,要求希爾在家人面前,再次精準地描述當年被性騷擾的經歷。
家庭倫理、社會輿論、性觀念重重施壓。隨著聽證會的進行,參議員的質問也更加咄咄逼人,帶著明顯的惡意。
在這場力量懸殊的對決之中,希爾一直在強忍淚水,盡量保持冷靜和理性,試圖用平和的態(tài)度和準確的語言將事實公之于眾。當被質問為什么在經歷騷擾十年之后才提出指控,希爾的回答想必是許多經歷過性騷擾卻選擇沉默的女性的心聲——
迫于現實的選擇,恐懼被報復、擔心前途受到影響,這一切正是受害者在強烈不平等的關系之下必須面對的壓力和抉擇。
希爾至少在最后選擇了不沉默。盡管案件最終有些不了了之地結束,托馬斯依舊通過了參議員的提名,成為大法官,但他的人格和尊嚴都受到了嚴重的影響。
更重要的是,希爾的不沉默鼓勵了更多女性站出來面對、公布自己的痛苦經歷,受害者終于不再以此為恥。
《關鍵判決》
性騷擾也逐漸被美國社會所重視。受到社會壓力的總統(tǒng)簽署了一項制止對婦女施行暴力行為的民權法案,同時,美國國務院公布“辦公室性騷擾行為”,清晰界定性騷擾。
這次事件還引發(fā)了美國歷史上女性參政的熱潮,女性終于成為社會上有力的發(fā)聲者,這對當時的許多女性來說,是有生以來的第一次經歷。希爾一個人的力量雖然渺小,但最終改變了美國社會。
同樣的,如果今天沒有那些遭受性騷擾的女性勇敢地站出來,指控侵犯者,可以預見,性騷擾將永遠難以被社會所正視,對于受害者的輕蔑言論也會一直存在。
“今天你可以失去獲得它的權利,你不抗爭,明天你同樣會失去更多的權利?!?/span>
?本文綜合整理自舊文《梁文道:舉報性騷擾,是一次社會的“集體呼救”》《性騷擾案 | 面對不義,不能保持沉默》《拒絕職場性騷擾,別再沉默》,原作者包括梁文道、水木丁、陳皮,由看理想編輯部二次編輯整理。配圖《漢謨拉比小姐》《直美與加奈子》《她和她的她》《關鍵判決》。
何為性騷擾?
?
《婦女權益保障法》大修后針對性騷擾的規(guī)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