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這座城市,有人說它很“土豪”,認為它是“文化沙漠”的代表。這座城市長期被人戴著有色眼鏡看,但這不妨礙它的繁榮和宜居,它就是東莞。
中國被誤解最深的城市里,東莞算是其中之一。
聽到東莞這名字,很多人腦海里立馬想到那個堆積著工業(yè)廢氣污染和廠哥廠妹的“世界工廠”,或者是燈紅酒綠的靡靡之城。
△東莞,人們眼中的“世界工廠”
盡管GDP和富豪榜上經常能見到它的身影,人們依舊認為這里不過是“土豪”遍地的“文化沙漠”。
也許只有親臨東莞,真正了解和感受這里的生活脈絡,才知道原來它只是低調了,正在用軟硬兼施的實力,悄悄驚艷所有人。
01.
東莞有錢,但并不是“文化沙漠”
東莞,硬實力毋庸置疑。它是中國唯一夾在兩大一線城市之間的城市,連續(xù)四年穩(wěn)居國內新一線城市行列,是長期被傳唱著“東莞塞車,全球缺貨”的世界工廠。
東莞的有錢是令人難以想象的。僅差349.8億元,東莞就要躋身萬億元級GDP俱樂部城市。如無意外,今年它即將正式踏入萬億元級城市,已經接近國內很多省會大城市的段位。
據東莞市統(tǒng)計局最新的數據,東莞有23個億元村,這正是網上傳言那些穿著拖鞋的村民可能身家千萬、豪車豪宅配置的“隱形富豪”聚集地。
△東莞離萬億元俱樂部只有一步之遙
硬實力讓眾人看在眼里,但同時它也被質疑成“文化沙漠”。實際上,東莞的軟實力,還是被我們大大低估了。
準確地說,東莞是嶺南文明的重要發(fā)源地,早在5000年前,珠三角人類就已經在“珠三角第一村”蠔崗村繁衍生息了,如今還能在東莞南城區(qū)的勝和社區(qū)蠔崗遺址上看到珠江三角洲迄今保存最完整的古人類遺骸。
至于東莞這個地名,追溯起由來也是極有古韻之美,據說源自“在廣州之東,海傍多產莞草”。
這里盛產莞草,還有莞香樹,人工將無香油積聚的木質鏟去,留下油質部分就是“莞香”,即莞香樹出產的香料,最廣為人知的一種莞香就是沉香。
毫不夸張地說,莞香燃的是中國香道文化的氛圍,串起的是古時嶺南地區(qū)的城市文明。
△莞香是東莞文化的精髓。圖源東莞時間網
古時香港和九龍地區(qū)都屬東莞管轄,莞香樹在香港和九龍地帶也廣為種植,當時外銷的莞香堆放在碼頭,通過大船運往廣州,遠銷中國內地、南洋以及阿拉伯國家等,古人將轉運香料的港口稱為“香港”,這就是香港這一地名的來源。
作為嶺南古邑,東莞分布著獨具嶺南特色的古村落。其中位于茶山鎮(zhèn)的南社古村落可作為典范之作。
它始建于南宋,明朝中期就已初具規(guī)模,現(xiàn)存明清祠堂達30座,古民居250余座,廟宇3座,古墓30多座,集農耕文化、宗法文化及廣府建筑文化于一體,兼受潮汕、吳越及西方建筑文化影響,還保留了大量青石磚和紅砂石、磚雕、石雕、木雕、灰塑等嶺南常見的建筑語言。
△南社古村落蘊含太多嶺南建筑元素#p#分頁標題#e#
東莞可園則打開了一番典雅濃厚的嶺南人文之派。始建于清道光年間,園名取“可人適意”之意,園中小中見大,布局雅致。
亭臺樓閣、軒院廳堂錯落有致,窗雕、欄桿、美人靠都別具一格,處處保留著千角燈、蠔殼墻、建筑屋脊上的鰲魚等嶺南風格的細節(jié),不愧是嶺南畫派的發(fā)源之地,還被列入廣東四大名園之一。
△可園一瞥和千角燈
東莞的歷史文化內涵,不僅在于歷史課本上存在感極強的銷煙炮臺,更在于極具地域特色的民間工藝和傳統(tǒng)民俗。
民間豪邁如劃龍舟,東莞龍舟競渡的規(guī)模在廣東地區(qū)來說數一數二,還有舞麒麟、草龍舞、醒獅、莫家拳等。莞人細膩之風也有,譬如集紙扎、繪畫、剪紙和刺繡等民間工藝于一體的千角燈,木魚書藝人彈唱的木魚歌、水上疍民的咸水歌,等等。
△可園里的揚琴藝人
要說到美食文化,東莞這一寶藏小城更低調了。如果不是“舌尖上的中國”導演陳曉卿拍了一部《尋味東莞》,很多人都不知道,原來看起來冷冰冰的工業(yè)城市,還藏著這么多不為人知的嶺南味道。
△豉油煎小魷魚
東莞很“散裝”,32個鎮(zhèn)區(qū),每個鎮(zhèn)區(qū)都有自家的美食:厚街燒鵝瀨粉,矮仔腸,東坑糖不甩,道滘粽,道滘肉丸,冼沙魚丸,白沙油鴨,塘廈碌鵝,樟木頭客家咸雞,洪梅生滾骨,虎門蟹餅……這里幾乎能囊括嶺南片區(qū)粵菜、客家菜、海鮮等豐富多元的美食元素。
古時以農業(yè)為主的東莞被稱為“魚米之鄉(xiāng)”。嶺南的代表荔枝,東莞品種也遠近聞名,有二十多個鎮(zhèn)區(qū)種植荔枝,被稱為“莞荔”,帶著蘭花香和蜜的清甜。
早在東晉時期,就已經有“食在東莞”這句俗語,只是后來隨著外來人的增多,東莞之味更包羅萬象。
毫不夸張地說,這里縱然不比廣州、佛山名聲響,但也從未丟失原汁原味的民間風味,尤其是小吃小炒,更見精到。
△黃油蟹
△臘味
△林旁粽
02.
東莞,就是天生的弄潮兒
東莞之所以成為現(xiàn)在的東莞,得益于天然的地理優(yōu)勢:毗鄰港澳,處在廣州與深圳經濟走廊中央,處在珠江三角洲東江下游,還緊靠獅子洋、伶仃洋,深水海岸線資源突出。
一般來說,像東莞這種咸淡水交界地帶,正是傳統(tǒng)農耕文明與海洋文明的融合體。它的性格也由此定調——腳踏土地,面朝大海的先行者,在這里早就有了貿易文明的氛圍。#p#分頁標題#e#
△東江是東莞的母親河
《廣東史志》里記載:“當莞香盛時,歲售逾數萬金”“莞人多以香起家”,在東莞地理幾何中心的寮步鎮(zhèn),自古以來商貿發(fā)達,散落著莞香的集市,繁華興旺,寮步香市還被譽為廣東四大名市之一。
除莞香之外,莞草編織也成了舊時民間莞人的傳統(tǒng)手藝活,早在一百多年前,道滘鎮(zhèn)莞草編織制品還曾行銷東南亞、歐美等海外市場。也就是說,東莞老早就撒下了制造業(yè)潮流的種子。
△東莞最有名的虎門大橋
曾經的南蠻之地給了東莞充足的自由風氣,不僅莞香、莞草、莞鹽可做中外貿易交流的商品,還有常見的絲綢、瓷器、茶葉等,虎門港自古以來在中國海上絲綢之路也占據了極其重要的地位。
直到改革開放時期,東莞這一邊陲小城才算真正意義上地解開束縛,中國首家“三來一補”的企業(yè)——太平手袋廠就誕生于東莞虎門。
△太平手袋廠引領潮流之風
這種企業(yè)貿易先行的形式,吸引大量外資進入,才讓中國經濟逐步與世界接軌,在某種意義上說,東莞很早就已經邁出了從農業(yè)社會到工業(yè)社會的第一步。
“世界工廠”也不是一天建成的,第一批洗腳上田,白手起家的企業(yè)家,也成了后來的社會中堅力量。
過去40年,莞商始終站立在商海潮頭,東莞的每一波與時俱進的潮流,都在于它能迅速抓住先機。到了后來的“下?!贝罄顺?,被稱為“廣東四小虎”之一的東莞風生水起。
△東莞工廠
東莞也是大陸臺商、港商聚集的城市,從東莞起家的徐福記,與在天津發(fā)跡的康師傅,一南一北成為臺商在大陸經營食品的典范。
東莞各個鎮(zhèn)都有代表性的王牌,比如“中國女裝名鎮(zhèn)”虎門、“中國羊毛衫名鎮(zhèn)”大朗、“世界鞋業(yè)總部基地”厚街、“中國家具出口第一鎮(zhèn)”大嶺山等等。
步步高企業(yè)系(包括步步高、OPPO、vivo、小天才等)誕生、成長于此地,到了后來,華為等國產一線智能手機品牌在松山湖強勢崛起。
△松山湖華為歐洲小鎮(zhèn)引人矚目
東莞的低調總是在以實力默默驚艷眾人。全球平均每5個人可能就有1個穿著東莞產的毛衣,每10副眼鏡就有1副東莞制造,每10雙運動鞋就有1雙來自東莞,每6臺智能手機就有1臺產自東莞。
據統(tǒng)計,東莞的餐飲、服裝、超市及便利店四類基礎商業(yè)的人均門店量均排在了二線及以上城市的前五名,將近4萬間便利店,讓它成了中國便利店最多的城市,在《中國海關》發(fā)布的“2019年中國外貿百強城市”名單里,東莞在297座城市中排名第4,僅次于深圳、上海、廣州。
很多時候,我們看回現(xiàn)在的東莞,沿著時間的脈絡會發(fā)現(xiàn),幾次發(fā)展的大浪潮,它都能踩在先行者的節(jié)點上。
我們常說廣東“敢為人先”,那東莞就是那一撥“下?!钡拇?,天生的弄潮兒性格。
#p#分頁標題#e#03.
東莞,務工人員最真實的歸宿
能理解很多人的偏見來源于東莞城建的紊亂,得市場風氣之先,這里80%的村莊都形成了工業(yè)園區(qū),曾經的東莞面貌成了城鎮(zhèn)和鄉(xiāng)村混雜一體的樣子。
于是第一印象終歸很難好起來,會覺得它到處都是冰冷的工廠和商業(yè)街道,要不就是房地產業(yè)的身影,水鄉(xiāng)氣息難尋,總體上也越來越淡薄。
事實上,只要再多停留生活一段時間,就能感受到一絲觀感的變化:東莞傳統(tǒng)鄉(xiāng)土韻味只是隱藏得較深。
△如今東莞鄉(xiāng)村依舊存在著嶺南傳統(tǒng)風俗
到莞城振華路走走,那不僅有傳統(tǒng)老騎樓,整條街轉一圈,商鋪涵蓋了人生老病死日常所需。歷史長河流淌過的莞人生命脈絡,這里都有。
△莞城振華路
城市綠化生態(tài)公園配置也不差,森林覆蓋率也不低。尤其華陽湖和松山湖,如今已成為生態(tài)休閑旅游的景觀園區(qū),集城市生態(tài)、人文、旅游和休閑功能于一體,出現(xiàn)在越來越多網紅打卡點推薦上。
△華陽湖金鰲洲塔
由于城市配套、房價和生活消費水平相對一線城市來說也不差,成本較低,東莞已經成了越來越多深圳客的新駐扎地,雙城生活的人多了起來,對于他們來說,退而求其次的房價和物質消費,能讓他們享受更好的生活質量。
東莞也是一個很典型的外來人口城市,在東莞生活的800多萬人口里,77.3%都是外來人口,是中國人口倒掛最嚴重的城市之一。
2016年,權威機構公布《2015年中國城市包容度排行榜》,東莞擊敗“北上廣深”位居榜首,說東莞是海納百川的城市也不為過。
這里是曾名揚大江南北的電視劇《外來妹》的拍攝地,每年在汽車總站,都有成千上萬的男女提著大包小包蜂擁而至,風塵仆仆。
外來務工人員的老家可能散落在全國的四面八方,但問起打工城市,十有八九都會說東莞,這里有他們所需要的餐館、便利店、商場,以及對城市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東莞市民的幸福感,在于觸手可及的生活需求
在這里,形形色色的人雜糅相處,多的是城中村的鄉(xiāng)土想象。上世紀90年代,打工文學在珠三角興起,而東莞正是國內打工文學的“大本營”。
這些來自底層的打工者,將他們從鄉(xiāng)村到城市的內心思想碰撞和情感涌動,用親身經歷書寫成別具一格的詩歌、小說等文學形式。
我把生活擺在塑料產品,螺絲,釘子/在一張小小的工卡上……我的生活全部/啊,我把自己交給它,一個小小的村莊/風吹走我的一切/我剩下的蒼老,回家。——鄭小瓊《黃麻嶺》
他們當中有的曾經是某個工廠的流水線工人,一待就是24年,一天要打13000個孔;有的是某間餐館的服務人員;有的白手起家成了作家、企業(yè)家;有的還依舊扎根在城市的某個角落里。東莞給了他們最鮮活最誘惑的城市想象力,也給了他們最具矛盾沖突的鄉(xiāng)土情結,以及現(xiàn)實與理想最真實的差距。
可以說,外來務工人員最滾燙的生存狀態(tài),東莞都有。
#p#分頁標題#e#他們選擇留在東莞的原因,或許城市溫度也在其中。想起來前不久,在東莞打工17年的吳桂春在東莞圖書館的一段留言讓很多人都感到溫暖。
受疫情影響,他所在的工廠停工,無奈之下他打算返回湖北老家,在離別之前,他給圖書館寫了130字的留言,感恩他12年都在的地方。
△情真意切的留言,實在打動人
或許比起“東莞沒有外鄉(xiāng)人”這一說法,更令人認同的是東莞的情感內核——正是因為有外鄉(xiāng)人,東莞才成為東莞。這里有務工的人們最便捷、最夠得著的城市高度,以及情感最深處的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