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男子“假結婚”在上海買房后去世,房子誰繼承?房貸誰來還?
澎湃新聞資深記者 李菁 通訊員 徐若瑤 陳淋清
黃樂與朋友妻子王琴假結婚買房后離婚,又與原配復婚,黃樂去世,王琴可以繼承房產嗎?她需要還房貸嗎?
4月6日,澎湃新聞記者從上海市閔行區(qū)人民法院(以下簡稱上海閔行法院)獲悉,近日,該院審理了一起因“假離婚”買房而引發(fā)的糾紛案件。
法院審理后認為,“假結婚”也需要承擔婚內夫妻共同債務。這也就意味著,雖然房子與王琴無關,房貸要由她一同承擔。
“假結婚”買房后離婚,約定房屋和房貸都歸男方
閔行法院介紹,2016年10月,“60后”的黃樂想要在上海買房,但他與“80后”的妻子耿迪均為外地來滬,不滿足購房資格條件,即使有錢也買不了房。在與“70后”朋友陳放聊天間,黃樂知道了陳放的“70后”妻子王琴已連續(xù)繳納滿5年社保,擁有購房資格。黃樂想到網(wǎng)上有人說“假離婚”可以買房,與陳放商量能否“借”王琴一用,通過“假離婚”“假結婚”來實現(xiàn)自己買房的目的。
陳放同意了黃樂的請求,于是黃樂與妻子耿迪離婚,陳放與妻子王琴也離了婚。離婚次日,黃樂與王琴就登記結婚,成了法律上的夫妻。
2017年3月22日,黃樂與S銀行簽訂抵押借款合同,約定黃樂向該銀行借款981萬元用于購置上海市一套房屋,并將該房產抵押給該銀行用于借款抵押擔保。該房屋總價為1600多萬元。
2017年3月30日,該房屋被過戶至黃樂與王琴名下,黃樂與王琴共同共有該房產,同日該房屋進行抵押登記,權利人即為S銀行,抵押人為黃樂與王琴,抵押債權金額為981萬元。2017年6月1日,該銀行將981萬元匯入房屋出賣方賬戶。
2018年7月11日,黃樂與王琴簽訂《離婚協(xié)議書》,約定所購房屋歸黃樂所有,該房屋所有房貸由黃樂歸還,黃樂與王琴并將該離婚協(xié)議書進行了公證。同日,黃樂與王琴登記離婚。
2018年7月12日,雙方各自與原配偶耿迪、陳放復婚。黃樂、王琴與S銀行簽訂的《關于變更個人住房借款合同及抵押合同的協(xié)議(變更抵押物共有人)》,確認房屋抵押人變更為黃樂。2019年10月,該房產變更登記至黃樂一人名下。
還款兩年多后身亡,無人還貸
2017年7月至2019年11月,黃樂每月都按時歸還房屋貸款。然而2019年12月15日,黃樂死亡,此后再也沒有人替他繼續(xù)償還房屋貸款。S銀行便于2020年12月向法院提出金融借款訴訟,并將王琴作為第一被告。
原告要求:王琴承擔夫妻共同債務歸還貸款剩余本息合計895余萬元;黃樂遺產繼承人在繼承遺產范圍內承擔共同還款責任。
被告王琴辯稱,黃樂為借其社保記錄購房,其與黃樂為“假結婚”,登記結婚后就購買了上海市一套房屋,雖然知道黃樂向S銀行貸款事宜,但每月均由黃樂規(guī)劃貸款。2018年7月雙方離婚時,簽署了離婚協(xié)議約定房產歸黃樂所有,房貸亦全部由其歸還,該離婚協(xié)議書還進行了公證。故不應承擔房屋貸款的還款責任。
被告耿迪認可王琴所述,稱黃樂只是借王琴名義購房,雙方系“假結婚”,故認可王琴不應承擔還款責任,同意拍賣房屋清償債務。
黃樂的其他遺產繼承人亦書面表示同意亦黃樂遺產償還債務,由法院依法處理。
法院:“假結婚”也需承擔婚內夫妻共同債務
上海閔行法院經審查涉案事實和雙方證據(jù),圍繞爭議焦點做出了以下認定和判決。
上海閔行法院表示,首先,“假結婚”也需要承擔婚內夫妻共同債務?!胺蚱奘羌伲Y婚是真,共同債務背上身?!狈课葙J款發(fā)生于黃樂與王琴婚姻存續(xù)期間,根據(jù)法律規(guī)定,債權人就婚姻關系存續(xù)期間夫妻一方以個人名義所負債務主張權利的,若基于雙方共同意思表示的,應當按夫妻共同債務處理。涉案房產貸款是黃樂和耿迪復婚前的婚前財產,耿迪沒有還款義務。同時,涉案房屋不可能歸王琴,因為其屬于黃樂遺產范圍,而王琴不是黃樂的繼承人。#p#分頁標題#e#
第二,經公證的離婚協(xié)議約定共同債務由一方承擔,不能免除另一方的還款責任。離婚協(xié)議對于夫妻共同債務的承擔約定,未經債權人同意,即使經過公證,亦不能對抗債權人。雖黃樂與王琴的離婚協(xié)議約定系爭債務由黃樂負責償還,但該約定并未得到債權人的確認,債權人仍有權就夫妻共同債務向王琴主張權利。
第三,債權人同意將房屋抵押人變更為黃樂一人,不意味著債權人放棄對王琴主張債權。抵押擔保關系和債權債務關系是不同的法律關系。債權人同意變更抵押物的抵押人為黃樂一人,不代表債權人放棄對王琴的債權。通常銀行出具同意變更房屋抵押人的文件,僅是為配合變更房屋權利人登記。
法官表示,婚姻關系是神圣的,借著“夫妻關系”的空殼,鉆著制度的空子,愚人者也終將愚己。在法律世界里,并不存在對婚姻真假的評判,法律尊重每個人對是否成立以及是否解除婚姻關系的選擇。但虛構身份關系,隨之而來的可能是弄假成真、人財兩空、信用受損等不可控的種種風險。
法官提醒,真誠對待每一份社會關系,審慎對待自身的權利義務,且行且珍惜。
(本文涉及人名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