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半月談:愿天下無“韭菜”,政府應該進一步完善管理
“明天開盤比明天上班更讓人緊張,再不跑肯定被當韭菜割了?!薄盎痖_始混圈了,畢竟得跟上00后這群網絡韭菜的時代吧?!?/p>
相比于“打工人”“小鎮(zhèn)做題家”等稱謂的短暫興起,“韭菜”這個熱詞長盛不衰。值得注意的是,不少青年把自己歸入“韭菜大軍”。戲謔的背后,是人們對于當下“資本收割”“騙局收割”“情感收割”乃至于“欲望收割”的反諷。
“割韭菜”與金融投資結合較早。最初用來指代機構、大戶等拋售股票導致股票大跌,為其迎來新的建倉機會,如此循環(huán)波段操作以收割小散戶利益。近些年,其應用語境進一步泛化,幾乎涵蓋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當一些人認為自身利益因規(guī)則不公平等原因而遭到侵犯,或認為自己的付出與所獲商品和服務價值不對等時,就會用戲謔的語氣說自己被“割韭菜”了。
一位網友在品嘗所謂的網紅蛋糕后發(fā)帖感嘆“我傻我虧,韭菜竟是我自己,祝大家都不再被好看的包裝割韭菜”。也有人在觀看某部所謂的大片后,認為這部電影只是在賣情懷,自己被割韭菜了?!案罹虏恕钡母惺芡鶃碜灾饔^認知,評判標準雖模糊,但與社會生活中的種種“規(guī)則陷阱”“反饋缺失”“個體勢弱”等深層次問題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
信息化社會狂飆猛進,市場化進程高速發(fā)展,新生活步伐日新月異,但社會整體的規(guī)則體系、道德體系、誠信建設、人文關懷遠遠滯后,個體的“韭菜”與強勢的資本、機構、團隊、規(guī)則等“鐮刀”之間的沖突愈演愈烈。我們似乎陷入了一種“全民皆韭菜”的尷尬境地。
“韭菜”稱謂的泛化,從積極的方面看,反映了人們對于自身利益關切度提高,對于不當損失的容忍閾值降低。然而,我們更應從中看到人們的焦慮困境與無力感?!?5歲中年危機”的說法、畢業(yè)即失業(yè)的調侃,反映出社會部分年輕人對所謂“內卷化”和未來不確定性的迷茫與擔憂。
在此背景下,不斷進化的、層出不窮的“割韭菜”手段成為更直接和現實的誘因。
在金融投資領域,小散戶、普通基民與莊家機構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使個體投資者在變幻莫測的資本市場中一開始就處于不利地位。行情一路上漲的時候,人人都以為自己可以分一杯羹,大量的散戶在此時入市,一段時間里,買基金甚至成為不少年輕人最大的開支和人際交往的談資。正當人們陷入狂熱的時候,下跌悄然而至。隨著行情下跌,大量散戶選擇“割肉離場”,待市場觸底后,同樣的劇情必將再次上演。
在這一過程中,一些機構、大戶自媒體會扮演“股神”,以“大通脹時代來臨,你難道還在等著資產縮水?如何選中將翻10倍的牛股”等標題散播焦慮情緒,激發(fā)人性貪婪,并最終通過知識付費將手伸向你的錢包。知識付費本就魚龍混雜,也難怪會遭人調侃“又收割一波智商稅”。
在房地產領域亦是如此。房地產永遠不缺話題與流量,任何一點變動都牽動著全體國民的心,房價永漲不跌成為一些人的信仰,相比上錯車他們更怕錯過車。與此相應,一些地產開發(fā)商在五星級大酒店等場所開盤賣房,找托扮演購房者營造一種機不可失的狂熱氛圍。法國社會學家勒龐在《烏合之眾》中寫道:“群體盲從意識會淹沒個體的理性,個體一旦將自己歸于該群體,其原本獨立的理性就會被群體的無知瘋狂所淹沒。”在“我們都是購房人”的心理暗示和現場瘋狂的氛圍下,個體購房者的理性會被激昂的情緒占據,從而向著房產商、中介機構那明晃晃的“鐮刀”沖刺。
今天,一些新興業(yè)態(tài)也通過“大數據殺熟”等手段加入了“割韭菜”的戰(zhàn)局。互聯網新興業(yè)態(tài)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人們的新生活方式,使人們形成了一種路徑依賴。生活得到便利的同時,個體的思維也遭到了綁架——正當我們自以為獲得了最優(yōu)解的時候,其他選項已從我們的腦中被悄然剔除。這種依賴源于對新業(yè)態(tài)服務提供商的信任,人們相信可以通過互聯網平臺在城市中找到一個好的棲身之所,買到物美價廉的商品,獲得更優(yōu)質的服務,卻沒有料到:資本的逐利天性一旦脫韁,等待收割的就是一茬茬付出信任的“韭菜”。
無論是基本的衣食住行,還是資產投資,一不小心就會踩坑。買房可能成為接盤俠,知識付費可能是交智商稅,那種認為我窮就能不被“割”的想法也變得不現實。當人們刷著那些具有致癮性的軟件時,恐怕早已淪為軟件開發(fā)者與廣告商眼中的商品。一些商家、機構放棄了誠心服務用戶的導向,選擇一切向錢看,熱衷投機賺熱錢,社會責任、技術倫理全都靠邊站。這或許與“顧客就是上帝”被淡忘有不小關聯。這樣的一種商業(yè)氛圍,注定是無法誕生偉大企業(yè)或卓越產品的。
難道我們注定“生而為人,皆為韭菜”?如果個體的拼搏奮斗只會被更快、更精準的收割,努力奮斗不如躺平任嘲成為一種社會心態(tài),那么拼搏奮斗就會蒙羞,各路“鐮刀”收割的就不僅僅是個體“韭菜”,而是社會發(fā)展的美好未來。#p#分頁標題#e#
逐利是資本的天性,對于信息、資本、數據以及話語權的壟斷會讓其毫無顧忌瘋狂收割。政府作為市場之外的另一只手,應該進一步完善管理,隨著時代發(fā)展對法律條文及時更新和補充,對資本逐利的天性加以約束和引導,保護公眾利益不受侵犯,幫助社會擺脫而非加速內卷。
與此同時,個人也需要擁有一顆冷靜的頭腦,讓理性占據高地。警惕人性中的過度貪婪與狂熱,放棄“天上掉餡餅”的僥幸與幻想,洞察誘惑背后的潛在風險。愿我們都是具有健全判斷力和理性行為特征的人,愿社會愈加公平正義的規(guī)則和誠信體系能擋住霍霍“鐮刀”。
愿天下無“韭菜”!
來源:“ 半月談”微信公眾號